課堂練習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挖掘潛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特級教師馬芯蘭所說:“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如今,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語文課堂組織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課堂練習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練習形式單一,要么是課文中生字詞的抄寫,要么是課文內容的感悟寫話;練習時間不足,聽了很多老師的課,有的是形式一下,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完成練習,有的根本就沒有練習;練習整齊劃一,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練習。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訓練,讓其真正成為客觀知識和學生連接變為自己知識的紐帶,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練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長久以來,作業的功能常被定位在了“鞏固”和“強化”上,老師布置的作業往往是貪多求全,機械重復,單調封閉,認為學生寫得越多,記得就越牢。事實上,這樣的練習不但不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練習興趣。因此,在設計課堂練習的內容時,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把課本上的語文轉換成學生生活中的語文,以此來提高練習的效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作業的趣味性,就非常重要。比如在寫字教學時設計“識字小能手”的游戲。先出示所學的生字,讓學生按結構進行歸類,然后找出上下結構的字和左右結構的字,接著根據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進行分類,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下一樣大小、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右同寬進行分類排列。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動腦、動眼又動手,趣味盎然。在識字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反復觀察字的結構,加深了印象,再在田字格中抄寫3 遍,就能夠比較牢固地記住字的形狀了。
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作業的形式不拘于寫,可以將聽、說、讀、寫有機融合,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練習。
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深入鉆研教材,設定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對課堂練習應進行全盤考慮,明確練習的目的所在。所設計的練習,除了對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有促進作用外,還應考慮對學生理解重難點是否有輔助作用。例如在教學《東方之珠》一課時,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的練習:(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2)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3)根據提供的中心句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的練習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受教學目標的指導和支配,方向非常明確。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練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能抓住重點,在關鍵的地方、重難點的地方下功夫,切不可貪多求全。如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教學重難點是了解駱駝的腳掌、駝峰和睫毛的作用,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根據此教學重難點,可以設計了如下訓練:(1)讀課文,圈出駱駝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以此了解駱駝的腳掌、駝峰和睫毛的作用;(2)小駱駝在沙漠旅行結束后,又在小溪邊照鏡子,小紅馬看見了,接下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通過訓練,讓學生充分想象,以構思與寫話的方式,把文本中的“空白”補了出來,沒有說道理式的話語,借小駱駝的語言,讓小紅馬知道美丑不光看外表,還要看作用。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告訴我們,各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相同的。班級中學生的基礎是不同的,人人都存在差異,因此,對他們的要求也不能整齊劃一。課堂練習要充分考慮這個因素,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讓優等生能“吃得飽”,讓學困生也能“吃得了”。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針對“有的……有的……還有的……”這一句式,可設計以下分層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
(1)大掃除開始了,同學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2)大課間真熱鬧,同學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3),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這樣自助餐式的作業氛圍寬松,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能力水平,選擇完成作業,而有些好強的中等生往往會跳起來“摘蘋果”,主動探究更高要求的作業,激發了練習的興趣,真是一舉兩得。
語文學科是最具開放性的,所以在設計作業時,在立足文本的同時,還要著眼于課外。正如《新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充分向課程標準的精神靠攏,向學生的課堂之外的生活延伸,讓其成為學生跨入廣闊的社會的橋梁。例如在學完《第一次抱母親》后,布置學生為自己的家人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或者給媽媽寫一首小詩,唱一首歌……又如學完《珍珠鳥》后,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想一想:你是怎么和它友好相處的?
練習的內容開放,給學生有“自由馳騁”空間;練習的形式開放,給學生“五花八門”的表達方式;完成練習的方法開放,給學生多樣性的選擇。開放的練習設計,變學生的“被動練習”為“主動出擊”,變“苦練”為“樂練”,真正提高了練習的效果。
總之,練習的設計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進行設計,它不在于“多”,而在于設計者真正做到“心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