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把握時代脈搏,樹立歷史責任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存在一些時事使用的誤區,現將這幾個誤區列舉出來,幫助我們不斷反思,在糾偏中更科學地進行時事教學。
誤區一:素材選擇高于學生生活。在使用時事進行教學的時候,很多教師一味追求宏大敘事,時事的選取和使用過高、過遠,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時事雖然不全是學生的生活,卻不能遠離學生生活,時事素材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的生命經驗能夠代入,進而產生共鳴。比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下第二課《構建人類命運共體》第二框“謀求互利共贏”的教學導入,可從電影《流浪地球》導入,從聯合國、多國部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聯合國的標準語言一步步力爭貼近學生生活,把宏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呈現在學生眼前,這樣的材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有利于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誤區二:時事的展示缺乏主體互動。有的教師在運用時事進行教學時,會讓學生在課前準備,課上簡單展示,也有的教師只是自己準備時事,作為教學素材使用。其實這兩種方法的主體都過于單一,且缺乏互動溝通。在時事教學中我們應樹立多主體萃取時事素材的觀念,學生的時事準備要有教師的引導,師生交流,吸取彼此的思想火花,教師的素材使用應依據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量體裁衣”,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認識、評析能力。
誤區三:不敢選用負面素材。確實負面時事素材應該慎用,但慎用不等于不能用,有度地使用負面時事素材,有時候有利于實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比如在第二課第二框的教學中,在介紹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的全球性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呈現關于霸權主義、民族問題、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和恐怖主義等方面的時事素材,這些雖然是負面的時事素材,但卻更能讓學生全面、清醒、正確地認識世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激發學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意識,在負面時事素材的使用中,實現了正能量的傳遞。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抓好時事這一切入點,化繁就簡,澄清時事使用誤區,推動思維創新,從生活出發,直面生活的正能量,正確分析負能量的現象,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