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基于交互發展的主題式深度研討在當前課改不斷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話題為例,闡述教研組如何基于交互發展理念形成話題、研究話題、提升話題,進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過程。
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是進行教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教研組階段性研究話題的產生一般要經歷“即時交互、現場闡述、組內商討”三個環節。
1.即時微研討。教師通過對自身或周圍習以為常或貌似合理的教學現象進行審視,并隨時隨地與身邊同伴進行微互動與微交流,發現有價值的研究話題,并形成試圖改變的想法,然后由年級備課組推薦至教研組參加話題遴選。
2.現場詳闡述。以某教師提出的“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話題為例,話題闡述人進行寫作教學現狀分析,同時闡明研究該話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組內共商定。教研組在各備課組話題闡述基礎上交流對話,智慧碰撞,形成共識,最終確定“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為本階段的研究主題。
為推動教研組合作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通常圍繞已定的主題實施“一三三一”研討模式,以提高教師合作期待和深度交互的可能性。
1.一份教學案。組內所有教師圍繞“英語寫作教學與思維品質培養”這一話題學習相關理論,設計教學方案,并對思維品質培養的著力點以“設計意圖”的方式進行闡述。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每一位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教研組內的交流合作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否則就不會有真正意義的交互發展。
2.三節研究課。三個年級備課組根據各人提交的教學案,各推薦一人上研究課,研究課在錄播教室錄制,為后續組內“切片式評課”創造有利條件。以筆者所在備課組為例,一位教師執教譯林版《英語》九上Unit 2 Colors的Task板塊,上了一節以思維品質和寫作能力同步提升為目標的讀寫研究課。在組內“切片式評課”中,大家結合“錄像切片回放”發表觀點,有教師認為該課在語篇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篇章結構圖,提煉概括文本篇章信息,理清寫作內容的邏輯關系,有效強化了學生分析、綜合、推斷等語篇思維訓練,發展其抽象概括能力;有教師認為該課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感知范文,發現、提取好詞佳句,并討論“如何使文章語言優美、行文流暢”,這既是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分析和鑒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有教師指出本課問題的設計偏重于一般信息辨認或簡單判斷,可適量增加更有思維含量的提問或追問,力求形成以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為核心的“問題導思”模式;還有教師認為閱讀輸入與寫前指導的支架過密,閱讀和寫作信息差不夠,導致部分學生思維缺少發散性和獨創性,寫作輸出新意不足,學生的想象力也未得到很好的發揮。
3.三個微講座。各備課組根據組內研究課及研討情況分別推薦一人在教研組集體研討中作定向微講座。所謂“定向微講座”,即圍繞研究主題的某一方面作主旨交流,微講座既要講明現象,又要表明觀點,更要觸及現象背后的本質以及觀點背后的支撐。如初一備課組圍繞“英語寫作教學中構建思維導圖助推學生思維”進行主題分享,主講人結合研討課用PPT展示通過思維導圖直觀呈現學生思維由分散的語言知識到完整語篇布局的過程。同時闡述了思維導圖是隱性思維的顯性工具,教學中不僅要能激活學生已有的思維圖式,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思維圖式的重組和建構,在外顯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有效引領學生思維品質提升。這樣的“定向微講座”理論結合實際,分析有理有據,不僅有利于深化教師對該話題的認識,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
4.一堂樣板課。經教研組綜合評定,推薦初二備課組打造樣板式寫作課。在備課組集體智慧的促動下,該寫作課將思維培養貫穿于整個讀寫結合的始終,通過引導學生在任務情境中模仿運用所學語言,鼓勵創造性的語言表達,為寫作過程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實現以讀促寫,逐步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當該話題研究到一定階段,我們就著手編制“組內專題學報”。每一位參與以上研究過程的教師對該話題都會產生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感受,這是教育寫作最佳的素材。教師可以根據各自的實踐邏輯和話語體系,自選方向,自由組合“微研討小組”,通過互助互促形成文字固化的研究心得或研究成果。如有的教師基于“有效教學”形成精品課例,有的教師基于“教學回放”進行敘事整理,有的教師基于“課改深化”撰寫教學論文。
基于交互發展的教研組主題式深度教研,充分體現教研組重在“研究”的核心職能,有利于教師圍繞課改進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交互。這種“實踐+反思”式研究的突出優勢是促進教師成為“思考的行者”,在不斷省察自身教學行為中甄別、取舍、提煉合作交流信息的本質內涵,并轉化為自身的教育智慧,合作后的效果明顯,又會進一步強化教師的合作期待和研究熱情,真正實現“教”和“研”的結合,達到以教導研、以研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