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昶雯 戴仕寶 張磊
摘 ? 要:《水質工程學Ⅰ》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課程存在內容知識量大、學時有限、實驗時間安排欠妥、課程設計與理論內容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因此,構建理論、實驗、實踐的“三結合”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改革,提升學生興趣,培養具備工程實踐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水質工程學 ?教學質量 ?工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8(c)-0198-02
Abstract: The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I is the core course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major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course content, limited studying time, poor experimental schedule and in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so on in teaching process for this course. Therefore, teaching model of "Three Combinations" on theory,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built to optimize teaching quality, deepen curriculum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professional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水質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水質工程學Ⅰ》課程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本專業學生將來就業和科研發展,直接關系到學生專業素養和工程能力的培養。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課程內容知識量大、學時有限、實驗課時間安排欠妥、課程設計與理論內容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滁州學院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本科院校,在保證傳統理論教學效果的同時特別重視實驗與實踐教學,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如何將理論、實驗、實踐這三項結合起來,是本專業課程改革的關鍵。
1 ?《水質工程學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多
教材采用由李圭白、張杰主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水質工程學》(上冊+下冊),內容涉及上冊的水質概況、物理、化學處理原理以及下冊第4篇水處理工藝系統中給水處理和特種水源處理工藝。內容知識點較多,理論性較強,然而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意見指出,要求給排水專業水質工程學課程的課時量縮減,我校水質工程學課程分為Ⅰ和Ⅱ兩部分,由此導致水質工程學Ⅰ的課時也要相應縮短,理論學時由56學時減少為48學時,由此導致內容多與學時短的矛盾,處理不好將影響教學效果。
1.2 實驗時間安排欠妥當
目前人才培養方案中本課程只有理論課,沒有實驗課,與其相關的實驗安排在另一門單獨的實驗課程——《水處理實驗技術》中,而《水處理實驗技術》課程安排在《水質工程學Ⅰ》的下一學期,由此導致理論與實驗脫節,理論課結束不能趁熱打鐵通過實驗加強學生的掌握程度,而實驗課之前又要花費大量時間回顧理論課中相關的實驗原理,且教學質量不佳。
1.3 實踐教學方式和理論學習融合不緊密
當前本課程對應的實踐教學主要為自來水廠生產實習、給水廠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其中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要求學生進入企業,學生能夠從課本中進入實踐,掌握水廠運營、水質處理的方法,但是兩個實習均為獨立的過程,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及時的實踐課程,不能將理論知識和問題通過實踐及時鞏固和解決。給水廠課程設計涉及給水廠構筑物的設計計算,但是理論教材主要為給水處理的原理與技術,這與課程設計的工藝設計內容結合不夠緊密,對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有一定阻礙。
2 ?《水質工程學Ⅰ》教學改革的措施
2.1 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針對理論課程內容多,課時要求少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著重講授混凝、沉淀、過濾、消毒這4個章節的理論知識,對于吸附、離子交換、膜濾和其他處理方法可采用互動式專題案例教學,熱點問題導入和討論等教學方法[1],如結合目前新型綠色吸附劑展開資料收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和目前科研熱點深入思考總結,開拓思維,并讓學生認識到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社會責任,樹立水環境保護意識和職業目標,能學以致用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