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凱強
摘要:近年來,反轉新聞屢見不鮮,這一現象與現階段新聞把關人角色弱化、受眾的技術賦權有著密切關系,也有研究把反轉新聞的本質歸為失實新聞。文章對反轉新聞的概念進行厘清,同時新媒體時代下,來探討反轉新聞中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中的互動,進而發現,反轉新聞中媒體的議程與公眾議程之間的互動背后是媒體與公眾話語權的爭奪和價值訴求的差異。
關鍵詞:議程設置 反轉新聞 互動
21世紀以來,新媒體不斷發展,受眾通過技術賦權,話語權被放大,進而公眾的議程設置作用被進一步強化。其中受眾的議程設置作用,在反轉新聞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受眾通過對媒體設置的議程,對其完整性進行補充或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導致“劇情”發生反轉。那么,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反轉新聞中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如何分別進行設置?媒體和公眾議程之間如何進行互動?本文擬從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的設置來對反轉新聞進行探討。
反轉新聞的概念厘清
近年來,反轉新聞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出現并引起學者和業內人士的關注。反轉新聞的出現和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一個新聞事件在某一階段被大眾媒體所呈現出來,或者受眾只接觸到一個事件的局部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見,隨著事件不斷被完整地展現出來,“劇情”往往會出現“反轉”,進而公眾的觀點也會在事件不斷發展中進行變動和逆轉。
從目前關于反轉新聞的研究來看,大多數研究對反轉新聞還停留在簡單的現象描述層面,沒有對其從概念層次進行闡釋。另外,很多研究對于反轉新聞的界定存在不清晰的現象,例如,把反轉新聞與“假新聞”相混淆,反轉新聞和輿情反轉相混淆。
從新聞的生產方面來看,“反轉新聞”雖然不符合新聞報道的傳統規范,卻是新聞真相的一種別樣呈現,體現了新媒體環境下現實的復雜性。它是一種依附于真實發生的事件之上,由于記者對事件的“殘缺”“偏離”“片面”報道以及歪曲解讀而造成了人們對新聞真相的誤解;反觀假新聞,其可能是出于新聞生產者的故意或者疏忽而造成的新聞本源的失實。因而,從新聞的本源來看,反轉新聞是依附于新聞事實,而虛假新聞是完全脫離新聞事實。
進而可知,反轉新聞的發生過程可以概括為:首先新聞事件發生,其次媒體初始報道,從而初始輿論形成,最后事件拐點導致輿論反轉。其概念可以界定為:新聞媒體發布的新聞事實或觀點在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公眾的質疑和事實的更正,從而與最初新聞大相徑庭,新聞事實或觀點轉向相反方向的動態過程。
反轉新聞中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的創始人麥庫姆斯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議程設置的理論核心是從一個議程到另一個議程的‘顯要性的轉移(the transfer of the salience)。”這里的顯要可以理解為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時,針對議題所做的一個框架建構。媒體把自己所認為重要的議程,轉移至公眾所關注的議程。
媒介不僅能成功地告訴人們去想什么,而且能成功地告訴人們如何去想。在互聯網傳播平臺迅速發展的今天,現在我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官方傳統媒體為代表的“兩微一端”等類型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和以大數據算法技術作為支撐的商業媒體傳播平臺。在現階段的新媒體時代下,媒體議程在反轉新聞中的設置作用尤為突出。
反轉新聞中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作用。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下,媒體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媒體之間為了爭奪時效性從而進行“搶新聞”,由于新聞發布的周期縮短,導致新聞發布之前缺少核實,進而喪失了新聞真實性。雖然作為傳統媒體擁有一套完整的采編專業團隊,有時候也難免因為一時疏忽發生新聞反轉現象。
由于傳統媒體擁有專業的采編人員,新聞的職業素養更高,對于受眾來說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因而對于輿論的引導力也就更強。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播音員”的時代,傳統新聞媒體“把關人”角色的弱化,就容易引發反轉新聞。例如在“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人民日報》也發表一篇名為《農村,說聲愛你太沉重》的評論,卷入了這次的新聞反轉事件中。
反轉新聞中商業媒體的議程設置作用。相比于偶爾出現新聞反轉的傳統媒體來說,由于網絡媒體發達,導致把關人角色的不斷弱化,商業媒體更容易出現新聞反轉現象。每年都會有媒體評選出年度“十大反轉新聞”事件,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微博、微信以及商業門戶網站等是新聞發生反轉的聚集地。如2019年1月,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表的一篇名為《一個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立刻刷爆了朋友圈。文章描述了一位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因為正直處處碰壁,最后因病去世。隨后,有網民指出文章邏輯出現大量問題,與事實不符,是作者故意捏造,新聞隨之發生“反轉”。
商業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過程中,更容易引起新聞反轉與其自身的逐利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商業媒體為了使自身的新聞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在進行屬性議程設置的過程中,會去刻意地把一個事件的某個屬性進行無限放大。例如,上述公眾號所發布的文章就把“寒門狀元”這一屬性進行建構,從而引起受眾與之共鳴,又由于文章的不真實性發生輿論反轉。
反轉新聞中公眾的議程設置作用
根據第43次CNNIC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59.6%。反轉新聞中公眾的議程設置作用主要體現在網民對于議程的設置,其中以擁有大量粉絲的自媒體和網絡“大V”為代表的意見領袖,在議程設置中起主要作用。如上述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雖然一經發布立馬刷爆朋友圈,然而由于文章存在著大量經不住推敲的細節和邏輯,經過一晚上的發酵,很快就被平臺刪除。
互聯網平臺日益發展,網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進行議程設置的過程中,也有機會把自己的屬性議程轉移到公眾所關注的議程中。然而,公眾在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同時,由于媒介素養的缺乏或是對于事實的核實不清等原因,很容易導致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失實和片面性。
反轉新聞中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的雙向互動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議程設置變得更為復雜,傳者和受者的邊界變得模糊,從而使受眾也具有了設置議程以及選擇接受信息的議程設置權,由傳統媒體環境下的媒體為受眾設置議程變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與媒體雙向互動設置議程。
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屬性建構的互動。既然議程設置的核心是從一個議程到另一個議程“顯要性”的轉移,那么從觀察反轉新聞的產生模式來看,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是以雙向互動的形式存在的。互動模式可以概括為:首先新聞事件發生;其次媒體對事件進行屬性議程設置,從而屬性議程轉移至公眾議程,進而公眾對于選擇接受的議程進行屬性再建構;最后公眾議程再轉移至媒體議程,達到進行互動的效果。
如果只是上述簡單的傳受互動模式,反轉新聞其實并無特別之處。然而,再去進一步探究,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在反轉新聞中的互動,本質上是由價值訴求的差異所導致的。如《一個出身寒門狀元之死》這篇文章的反轉,正是具有商業性質的自媒體有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同公眾對于“寒門貴子”的尊重的價值訴求出現矛盾的結果。
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中話語權的互動。在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互動、便捷的特性滿足了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同時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公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議程從最早的由傳統媒體來進行設置轉變為媒體和公眾互動設置的模式。在反轉新聞中,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之間的設置方式,通常以更為激烈的方式進行,有時還會上升到網絡暴力。如“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網民在輿論爆發期對男女司機的“人肉搜索”,使輿論得以二次發酵,一定程度上妨礙輿論的理性回歸。另外,媒體和公眾議程設置的互動,促使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周期變得更短,由過去的幾周可能變為現在的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在反轉新聞中的表現更加明顯,如“羅一笑事件”,事件從發酵到反轉僅用了短短一上時間。
結語
麥庫姆斯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談到:“評價一個理論是否科學的主要標準之一在于考察其‘生產力, 即它是否可以持續地觸發新的問題, 從而不斷深化這一理論探討的主題。”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互聯網發展瞬息萬千,議程設置理論如需繼續保持其活力,就需要不斷地去探索試用新的方法。反轉新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反轉”,議程設置理論核心從一個議程轉為另一個議程,在傳受議程開始轉向雙向互動的今天,相信這種探索會更有意義。(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趙 蕾:《議程設置50年: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發展與轉向——議程設置奠基人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唐納德·肖與大衛·韋弗教授訪談》,《國際新聞界》,2019(1)。
2.王君超,劉沫瀟:《論新聞的“反轉”》,《新聞戰線》,2017(9)。
3.蔣忠波,鄧若伊:《國外新媒體環境下的議程設置研究》,《國際新聞界》,2010(6)。
4.[美]麥克斯韋爾-麥考姆斯著,郭鎮之、鄧理峰譯:《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新聞大學》,2007(3)。
5.蔡 雯,戴 佳:《議程設置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與麥庫姆斯教授的對話》,《國際新聞界》,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