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珉
摘要:文章從反轉新聞中對女性形象的惡意建構入手,選取近年來的反轉新聞案例進行內容分析,對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建構原因進行了探討,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及網絡意見領導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議,以期對減少反轉新聞及扭轉女性形象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反轉新聞 女性形象 刻板印象 標簽化
反轉新聞已成為近年來新聞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涉及女性的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經常被惡意建構。反轉新聞中惡化的女性形象往往誤導輿論,也使受眾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對媒體本身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了尋找合適的途徑來避免這一情況,本文分析了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媒體塑造方式及形成原因,從媒介寫作敘事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
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的媒體塑造方式
標題:網絡“標簽化”,凸顯女性性別元素。反轉新聞關注度高、傳播面廣,往往在輿論矛頭指向一方時迅速扭轉,對新聞的公信力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在新聞報道中,標題是凸顯新聞價值的選擇指標。根據統計,不少反轉新聞在標題中都采用“標簽化”報道,即在這些報道中,編輯將新聞中能夠刺激讀者感官、吸引注意力的內容提取出來,進行“標簽化”處理,有意或無意地引導受眾認知。在涉及女性的反轉新聞中尤其如此。例如在“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件中,在黑匣子尚未打撈、事件真相尚未明晰之時,《華西都市報》已然打出標題《重慶公交與轎車碰撞入江,私家車女司機被警方控制》,傳播者在標題中首先對“女司機”進行了性別上的強調。當真相證實與女司機無關時,媒體再次打出標題《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原因查明 女乘客與司機互毆致車輛失控》,對乘客性別進行再次凸顯,在標題制作中幾次暗示“女性”責任歸屬,引發關注熱點。這種傳播方式雖然極容易快速達到傳播效果,但卻違背了媒介倫理,對女性形象的惡意丑化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敘事:制造斷點失當,強化女性責任。在敘事學中,“斷點”是一種省略或空缺。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大量的敘事斷點。斷點在新聞報道的敘事中雖然無處不在,“斷”是為了減少冗余的敘述,也是為了強調記者所要表達出來的重點。在反轉新聞敘事的過程中,媒體從業者往往對某些未經證實的信息進行遮蔽從而對可以快速引起關注的信息進行突出或強化。例如在2018年10月28日《南方都市報》在對《重慶公交墜江道路全寬20米 轎車女司機有6年駕齡》報道中寫到:“據介紹,冉某是42歲的男性司機,在1994年10月1日領取駕照,已有24年駕齡。鄺某娟是36歲的女司機,在2012年12月25日取得駕照。”報道從標題到正文,一再將公交司機冉某和轎車司機進行對比,在真正墜江原因尚未出來之時,強化“駕齡”年限,暗示女性的責任歸屬,而對黑匣子是否打撈出來、墜江原因是否得到證實等關鍵性問題形成斷點。
基調:進行“心理暴力”,惡化女性形象。日本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清水幾太郎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拷貝支配”的社會,這種“拷貝的支配”會轉化為某種“心理的暴力”。在現代社會中,傳媒會提供滿足最廣泛普遍興趣的“拷貝”,而這種“普遍的興趣”說到底就是與性愛、犯罪、沖突、獵奇等有關的本能興趣。長期封建社會造成的男權中心通常將男性歸于公共空間,女性歸于私人空間,因而在大多數以“女性”為主題的反轉新聞中,傳媒通過“色情”“沖突”等環節制造女性“私人空間”外在化,惡化女性形象。以《cosplay女孩地鐵遭大媽怒罵》為例,文章首先在視頻中對女孩相對性感、暴露的穿著進行展現,然后配以 “穿那么暴露” “浪給誰看”等文字對女孩形象做出“外包裝”,接下來通過中年女性與年輕女性的語言爭執,刻意制造沖突,滿足某些受眾的“原始欲望”需求。
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惡意建構的原因
話語權失衡導致“報道框架”形成。中國幾千年來的男權社會造成了女性從屬、被支配的社會地位,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地位不斷在提高和覺醒,女性開始在性別話語中爭取自己的意義市場,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不少新聞報道在形成之初就存在了兩性差別的既定框架。框架是媒介文本的內在結構和組織新聞材料的核心理念,是對新聞的選擇、加工、新聞文本和意義的建構過程。借助這種結構和理念,新聞報道暗示受眾該如何理解新聞事件。在居于男性社會的價值體系中,一旦媒體從業人員的個人框架產生偏差就會作用到媒介框架中,對女性的報道就會不客觀、不公正, 這種框架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地抹殺新聞的真實性。例如在《女研究生被炒打領導》《女研究生被騙150萬,他們都在說活該》 《美女創業者一年敗光5000萬》等反轉新聞中,從標題的語言符號中就可以看出新聞媒體報道框架上“男尊女卑”的報道思想。
報道框架形成受眾“刻板效應”。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些特定群體具有的心理特質觀念和預期判斷。在海量信息充斥的新媒體環境中,人們通常會通過個人的認知基模對所接觸對象快速做出判斷,刻板印象可以簡化受眾認知結構,因此在媒體對女性形象形成“框架化效果”之后,新聞報道就會作用于受眾的認知,逐漸形成刻板效應。這種效應是受眾對過往經驗、態度和認知的集成,一旦形成會導引受眾個人處理新的信息。因此大量女性負面新聞出現時,受眾認知的刻板效應就會凸顯并作用于輿論。正如當“大媽”“女司機”“中年婦女”等帶有暗示性色彩的言語出現在新聞中時,受眾往往會根據心中的刻板印象,對媒體事件盲目定性。雖然反轉新聞會隨著事態發展而明朗真相,但是輿論效果已經形成,對女性惡性的刻板印象不但不會減弱反而在喧囂的輿論中不斷增強。
意見領袖加速“沉默的螺旋”。網絡意見領袖即在網絡環境下出現的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的粉絲眾多、影響力強,具有動員社會的影響力。在反轉新聞中,網絡意見領袖如果在對新聞事件發聲的過程中凸顯新聞中的女性特征,這種凸顯就會形成“優勢意見”并作用到輿論。如在“女大學生飛踹熊孩子”事件中,某個微博大V以“女大學生”來代替一方當事人,評判“女大學生”行為不妥,認為其處理方式過激,不符合大學生素質,該微博被迅速轉發,引發了網絡輿論。雖然網絡中也有評判熊孩子太鬧,這名大學生只是踢到了桌子行為情有可原,并且要求淡化性別特征的評論存在,但是在“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和劣勢意見的逐漸沉默過程中”,網絡主導性的聲音大大壓過了“劣勢意見”,先入為主的影響和“優勢意見”再次推動網絡輿論形成。
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的修正
媒體監管層面:信息過濾,強化把關效果。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盧因曾經提出傳媒組織或媒介從業人員要對信息進行取舍,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因而改變反轉新聞中女性形象的惡意建構首先要從根本上提高媒介把關人的素質。反轉新聞是傳播媒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產物,對女性形象的惡意建構是很多反轉新聞形成的誘因之一。雖然反轉新聞在短時間內可以幫助媒體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事件的逐漸明朗,傳播媒介的公信力也將會喪失,這在新媒體時代對傳播媒介的打擊是致命的。因而,作為媒介管理層面,首先需要強化把關人效果,提高警惕意識,對新聞報道做到客觀公正,淡化性別因素,減少“娛樂化”的女性報道。
媒體敘事層面:“外聚焦”敘事,淡化性別意識。反轉新聞往往本身具有較高的話題性,所以在對事實尚未明了的話題類新聞進行敘事時,最好采用“外聚焦”敘事或是“冷漠敘事”即只呈現人物的行為和話語,不涉及人物內心活動。新聞敘事者應嚴格將自己限制在記錄者的角色,在事件未明了之前,不判定責任歸屬、不強化性別意識。當新聞事實涉及女性形象時,媒體從業者應用“無知視角”記錄所發生的新聞事實,避免從傳統的男權思想入手進行性別的突出強調,以客觀的態度和視角還原新聞事件,而不是以全知視角的角度刻意引導事件走向,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端需求。
網絡意見領袖:構筑女性話語空間,抵抗負面形象。反轉新聞中呈現的女性形象往往偏于負面,這源于部分媒體的媚俗傾向,他們希望通過制造或反映“沖突”來奪取眼球,吸引受眾的關注。在碎片化閱讀的網絡時代,需要網絡中的意見領袖尤其是女性意見領袖能夠積極的引導輿論,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在反轉新聞中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幫助廣大的女性擴展話語空間,提高女性在話語層次上的抗爭意識,抵抗媒體報道中女性的負面形象。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抗爭應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在與支配話語對抗的過程中避免激進化和情緒化,以免誘使輿論陷入新一輪罵戰。
反轉新聞是新聞業發展到網絡傳播時代片面地追求眼球效應而出現的一種怪現象,反轉新聞中對女性形象的惡意建構也是在新聞寫作過程中采用了不合理的報道框架,迎合部分受眾的低俗心理而出現的錯誤的報道方式。在互聯網傳播時代,隨著女性意識的不斷崛起和受眾媒介素養的不斷提高,這種片面追求短時間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性別扭曲的傳播行為必將受到廣大受眾及新聞界的唾棄。(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孫祥飛:《新聞傳播學熱點專題80講》,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2.陳 霖,陳 一:《事實的魔方》,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黃雅蘭,仇筠茜:《分殊的民族想象:對兩岸媒體有關“習馬會”報道的框架研究》,《新聞大學》,2016(1)。
5.喻國明:《大數據方法: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的范式創新》,《新聞與寫作》,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