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增
摘要 ? ?農業是受氣象條件影響最直接的產業,氣象為農服務在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臨澤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探討了氣象為農業服務的建議及發展趨勢,以期促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 ?氣象為農服務;現狀;問題;發展對策;甘肅臨澤
中圖分類號 ? ?S16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19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其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尤其現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大、單產高、受災害影響損失更大,因而對氣象信息和防災減災措施的需求則更加全面。氣象為農服務作為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和公眾服務的重要方面,承載著服務農業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任[1]。近年來,臨澤縣氣象局利用行業自身優勢,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科學指導農村防御氣象災害,為農服務能力明顯提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本文根據鄉村振興氣象保障體系和現代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分析了臨澤縣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部分建設性建議,以供相關部門參考。
1 ? ?臨澤縣簡介及氣候概況
臨澤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總面積2 729 km2,總人口1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4萬人,是著名的中國棗鄉,也是全省肉牛、蔬菜、糧食產業大縣和首批1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
臨澤縣屬大陸性溫帶干旱氣候,春季至夏初有風沙、寒潮及晚霜,夏、秋季有雷陣雨、大雨和暴雨,秋季有較強的降溫天氣和早霜凍,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8.3 ℃,極端最高溫度39.1 ℃,極端最低溫度-29.1 ℃;年均降水量113.5 mm,年均蒸發量2 073.7 mm,年均日照時數3 042.3 h;災害性天氣較多,全年無霜期179 d,一般多盛行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9 m/s,最大風力十級,最大凍土深1.19 m。
2 ? ?臨澤縣氣象為農服務現狀
臨澤縣氣象局始終把加強氣象為農服務作為行使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方式,積極圍繞“設施農業+特色作物”的生產模式,構建氣象為農服務平臺,確保優質農業氣象服務的有效供給,為當地發展精致農業、特色農業提供技術保障。
2.1 ? ?氣象預測、預報、預警水平提高
近年來,全縣15套區域自動站及1套土壤水分站的建立使氣象預報預測水平不斷提升,天氣預報向定量化、精細化、無縫化發展,氣象服務于農業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2]。尤其是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平臺整合實時農田監測數據,進一步提高了關鍵農時異常天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精確化水平。制作有針對性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再通過微信、釘釘、網絡、短信等多種渠道傳播至農戶手中,進一步強化了直通式氣象服務。
2.2 ? ?決策性氣象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加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服務機制,在精確發布預報預警、及時進行氣候預測、發布各類天氣實況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實現氣象服務材料獲取手段現代化,及時、有效地給黨政部門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材料,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使氣象災害防御逐步納入到地方工作體系,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
2.3 ? ?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日益健全
加快推進氣象為農服務“三個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縣、鎮、村三級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推進了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村入戶等工作,通過協作聯動及時、準確地為農戶提供氣象服務。
2.4 ?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逐步推進
整合實施防災減災、農業技術等相關政策法規,積極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研判天氣形勢、發布預警信息、收集災害實況。不斷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充分開發利用云水資源,進一步把握氣候和水循環的變化特征及其與旱澇發生頻率、強度變化的關系,由單純的農業抗旱向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生態涵養、水庫蓄水、森林草原防火滅火等重大社會活動領域發展,徹底改變農業“靠天”的被動局面,掌控抗災、防災的主動性。
2.5 ? ?氣象為農服務部門聯合協作進一步深化
加強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作用,摸清農業產業結構,建立信息交換和數據信息共享平臺,聯合開展會商、調查等氣象服務產品工作,積極服務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作物的區域分布、產業布局等資料,制定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逐步建立分品種、分區域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網絡,實現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集約化、標準化和品牌化。
3 ? ?氣象為農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當地經濟條件制約,農民對氣象災害危害的認識程度不夠,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未引起足夠重視;同時,不斷深入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氣象部門提供的單一服務產品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二是在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僅靠氣象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但由于與多部門聯系合作的機制尚未健全,所以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綜合能力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加大與涉農部門的合作力度。三是部分農村地區交通不便,農民通訊水平落后,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在有效時間內接收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其成為防災減災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四是經費投入有限,氣象部門的人員及設備無法滿足為農服務需求。由于設備落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且技術能力有限,因而在提供農業氣象服務時較為被動。
4 ? ?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建議及發展趨勢
4.1 ? ?氣象為農服務領域多樣化
加大科研力度,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提高氣象預報的網格化、精準化水平;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積極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新要求,滿足不同農時、不同農戶的個性需求,實現氣象服務產品從“普適性”向“個性化”轉變、服務提供方式從“普發型”向“直通式”轉變;在相關農業項目實施前開展論證,確保精準對標服務。同時,還要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評估報告以及農業保險理賠氣象標準制定及認證工作。
4.2 ? ?利用現代化手段強化服務能力,提升隊伍綜合素質
今后,農業氣象資料信息獲取上更注重現代化監測,通過相關業務平臺及軟件的應用,打造綜合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為農業提供更高效的氣象服務。同時,要提升基層氣象為農服務整體隊伍綜合素質,強化教育培訓力度,發揮骨干力量,明確基層氣象工作者的獎懲方式,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保證隊伍的穩定性。
4.3 ? ?優化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
夯實農業氣象觀測基礎,健全、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針對不同地域農業氣象服務重點,構建精簡、高效的農業氣象預報業務。繼續拓展服務領域和拓寬發布渠道,增加氣象為農服務方式,開展現代農業特色服務,提高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覆蓋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零距離的氣象服務,推動氣象服務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還要加強鄉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及對農民進行相關氣象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農業自救、互救能力。
4.4 ? ?積極引導社會各界關注支持氣象為農工作
加大政策措施宣傳力度,讓政府及社會公眾充分認識到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鄉村氣象服務示范點的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志愿者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同時,加強氣象災情和氣象為農服務效益宣傳,努力擴大農業、農村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水平,引導社會資金注入氣象為農服務項目建設中。
5 ? ?結語
農業生產離不開氣象服務的支持和保障,廣大氣象服務工作者應始終將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3],認清氣象服務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和輻射作用,發展面向新型農業的服務模式,切實增強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和提升保障水平,真正發揮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巨大效力[4-5],為改善臨澤縣農業農村發展條件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6 ? ?參考文獻
[1] 劉志鵬,孫奇,畢明林,等.氣象為農服務發展現狀及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252.
[2] 張艷麗,張紅軍.當前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分析及發展方向[J].北京農業,2015(25):152.
[3] 趙學東,趙凱迪.安陽縣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7(5):187.
[4] 鄧見英,曾海鵬,胡國強,等.婁底市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3):7924-7926.
[5] 王冰,林修棟,劉君秀.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探析:以山東煙臺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5,2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