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時代見證著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的生命進階,這一時期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展的重要階段。但由于外在環境和內在身心的各種變化,初中生容易在青春期出現逆反心理甚至極端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轉化學生思想觀念的重要學科,應不斷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08-02
引言
中學時期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應為個人成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初中生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的變化、成熟和發展,會因為內在或外在原因經歷青春期的各種煩惱,從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完善學生人格。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的不良心理表現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我國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常識與相關知識,還要使學生正確樹立對待生命、對待生活、對待世界的態度,使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法治觀念的合格公民,為國家、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這門課中的很多內容源于生活情境,反過來又服務于生活,學生往往有很多共鳴之處。但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單純、叛逆,有一定的主觀看法,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尚不成熟,容易被誤導,故而出現逆反、惰性、偏激等一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現。
逆反心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更多表達的是一種對世界、對社會美好愿望的構建以及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其中一些理論知識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符,學生由于偏見或思考的局限性,而對書本知識產生懷疑,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學生認為書上的內容缺少實踐性,故而對課程持續感到厭惡,表現為消極對抗,我行我素,與教師“對著干”,用消極心理狀態顯示自己的“高明”。
惰性心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由于應試需要,會發現書本知識繁雜、生澀,但卻是成績的來源,認為只要將書本語言與材料案例有機結合,便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其實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材料解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思考,不能完全摘抄書本知識。學生若存在依賴書本的惰性心理,不愿思考理解,便無法提高學習能力。
偏激心理。由于認知的局限性,初中生的辯證思維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某一知識點便無限夸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從而得出錯誤結論,在知識理解上、行為表現上表現出偏激的心理狀態。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性格,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初中生容易出現自卑、孤僻、社交障礙、厭學、情緒沖動等不良心理,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導,這些現象能得到有效緩解和改善。
2.符合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到,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以提高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是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學生成長提出的要求。
3.二者內容高度重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包括開發學生潛能、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調控情緒,正確地與父母、教師、同學交往等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具有積極作用,這一功能是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在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更好地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做好榜樣示范工作
(1)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量,完善理論知識體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并非教學生答出滿分試卷,分數并非一個學生的所有。教師需要教學生完成人生的“答卷”。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學會,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應帶領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對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參照他人或照本宣科,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
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量,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課外知識,都需要有所涉獵,從而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就包括了心理學、衛生學、教育學、行為學、教育心理學等。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是說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掌握淵博的知識,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本專業以外的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1]。教師應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學能力,深刻理解各專業知識點,并對其形成自己的理解,以便能將深奧復雜的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將枯燥的知識學習轉化為有趣、易懂的形式。對于課外知識,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重積累,增強對知識的敏感度。充足的知識儲備能夠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具備足夠的底氣,更好地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緩解學生因認為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所偏差而產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加強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心理素質培養
積極樂觀的教學態度能使學生更有興趣跟隨教師學習。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成長,與學生一起學習,看學生所看、思學生所思、懂學生所想、成學生之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工作生活中要培養自身良好的心態,妥當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每位學生,對待每次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平常生活中要敞開胸襟,用開朗的心態面對壓力、挫折、失敗,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并在課堂上感染學生,更好地達到育人的目的。
(3)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轉換角色,從學生的視角看待不同事件
溝通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很多難以解決的煩惱與問題都需要溝通才能解決。對于學生與教師來說,溝通是增進彼此感情的最佳途徑,溝通的成功與否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自身的溝通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不偏激、不急躁。心理健康教育者更要學會用平穩的心態看待任何突發問題,并學會用最佳方式解決問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學會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視角看待問題,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處理逆反、惰性等心理問題,渡過心理難關。教師在課下應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所處的知識層次以及理解能力,以循序漸進、耐心的教導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以“二分法”看待問題,透過現象看其本質。教師只有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各種所思所為,同時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2.精心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環節,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教學中
時政播報環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時政熱點的分析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滿足國家需要的能力。在對時政熱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看清生活實際,并能將其與理論知識緊密相連。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換位思考,與人為善,讓學生在展現自己的過程中,接收課程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擺脫逆反、偏激等不良心理。
在情境再現、案例分析環節,教師可以恰當選取典型案例,從成功人物中提取有價值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典型案例感染學生,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如自立自強、培養戰勝挫折的意志、做負責任的公民等。
3.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營造積極上進的教學氛圍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品質,完善學生的品格修養。如何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化為正確的思想觀念、心理品質,同時外顯為正確的行為方式,是需要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道德與法治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互相取代,但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和理念。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辯論、合作探究等教育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知識和內容,將這些教育教學方法進行轉化、組合,讓學生喜歡聽、愿意學、跟著做,營造積極上進的教學氛圍,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理解,注重形成正確的心理導向,幫助學生走出惰性心理,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結 ?語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是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需要,符合素質教育、課程發展的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更好地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轉變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出現的逆反、惰性、偏激等不良心理,首先要從自身出發,更新理念,豐富知識,了解學生所需,采取各種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自然有效地滲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劉燕華.論新世紀教師的形象塑造及職責[J].美與時代,2002(14):84-85.
張慶麗.如何使初中思品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4(13):139.
作者簡介:邵晶(1989.7—),女,江蘇南京人,一級教師,獲區“青年優秀教師”、區“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