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地深入,基礎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邁出新步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根據新課程改革思想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進行改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當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關系著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占重要部分,主要分析了農村小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方式和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道德素養;策略
教育家史霞說:“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這充分說明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對外界的各種影響很敏感,所以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對小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小學生道德素養中的不良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1.不良表現
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很普遍,由于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方面非常欠缺,這就使得小學生極易產生不良性格,比如,待人沒禮貌、和老師說謊、沉迷于游戲等。
(1)撒謊、厭學。小學生對學習反感,主動性差,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有的學生還學會撒謊;不能積極參加學校活動,所以往往學習成績不理想。
(2)缺乏禮貌禮儀。待人接物方面沒有禮貌,愛說臟話,難以和人溝通。
(3)貪圖享受的思想較重。問家人要零花錢去購買各種零食、玩具,欺負同學現象嚴重;和同學互相攀比。
(4)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嚴重。對老師和家人的教育難以接受,只顧自己的想法,缺乏集體觀念,難以融入班級,性格自私、任性。
(5)缺乏自信。自卑意識較重,在學校不能完成老師的任務,缺乏主動性,缺乏自信,對于布置的任務和活動逃避,不敢面對問題。
2.不良表現形成的原因
以上各種問題的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直接原因。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境有其特殊性,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往往跟隨爺爺奶奶生活,這就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爺爺奶奶溺愛孩子,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就對孩子的性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往往造成孩子的自私任性、性格霸道,以自我為中心。而農村家庭又忙于各種農事,不能全身心去教育孩子,缺乏和孩子的溝通,爺爺奶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孩子的道德素養不能有效進行培養。老人總是只關心孩子的吃穿用度,無法對孩子情感方面進行教育,這就造成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就容易引起性格孤僻、不愛說話,難以和人交流。
二、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
1.樹立規范,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農村兒童缺乏家庭教育意味著教師必須為兒童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讓他們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在農村學校,老師既是老師又是父母,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就像他父母對他的愛一樣。教師在學生面前起到了一個學習對象的作用,不僅是在課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會不自覺去模仿老師的行為。這就要求老師必須要對自己的言談舉止進行規范,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給學生一個榜樣作用。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用心,站在學生的角度與理解問題,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學習上和生活中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使學生將目標轉移到學習中,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2.巧設導入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
古人云:“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導入形式多種多樣,如可疑導入、場景導入、故事導入,導入選擇必須切中要點、細化。例如,在學習“理解與寬容”時,選擇導入圖片:給學生展示兩張圖片。第二幅畫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和一個老婦人。如此多的同學在焦急的詢問中等待看到另一張照片,熱情被激發了起來。激發學生:相同的圖片,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就像有很多差異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性格、需求、情緒、感情,看問題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差異,因此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和寬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要把寬容和理解的根深埋在孩子們的心中。
3.切合學生的實際,緊密聯系生活
“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待社會。”教師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果對實際生活沒有幫助,這些學生的學習將顯得非常蒼白和無用。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貼近農村兒童的生活,這取決于他們對生活的現實世界的認識和尊重,讓他們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形式必須靈活和多樣化,才能選擇符合他們心理特征的內容,以及他們容易接受和快樂學習的內容。教他們基本的東西,比如尊重、照顧老人,讓他們談論他們的感受,然后孩子們可能會意識到老年人的困難以及他們是如何付出。因此,這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有效地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了愛。
總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課程而言,要求老師的教學理念必須得到提升,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更多的要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方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道德素養。
作者簡介:李向軍(1963—),男,漢族,大專學歷,高級教師。籍貫:甘肅白銀市,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