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菲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精準扶貧理念同樣適用于藝術扶貧工作,依據基層地區狀況,大力倡導高校學生藝術扶貧,把精準扶貧思想、內容引入其中,實現扶貧先扶智,解決高等學校資助工作中的各類瓶頸。通過這種方式,使高校學生扎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實現高校資助工作最終目標。
高校學生要把藝術帶到農村,將其作為扶貧方式、手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向扶貧地區老人、留守兒童傳授藝術知識、技能,使之受到藝術熏陶,不斷提高藝術文化素養。例如,通過藝術匯演,使貧困地區老人、兒童的藝術情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同時,改進農村基層組織機制,依托長期溝通,對藝術扶貧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探索,使其深入到人民群眾的內心,確保藝術扶貧工作得到升華。
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精準扶貧,把優秀文化資源帶到農村,使農村地區優秀藝術文化“走出來”。這項工作中,藝術類大學生要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帶動當地生產建設,實現物質、精神文明。例如,2018年暑假,南開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16名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赴甘肅省莊浪縣采風、寫生。作品除了展覽之外,還以捐贈、義賣等形式,把部分作品留在莊浪縣,以支持當地扶貧工作,促進莊浪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助力該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一些貧困地區群眾沒有接觸過藝術。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要在農村地區普及藝術教育,借助藝術形式,表達社會現狀,助推教育發展,使農村孩子藝術、文化修養兼具[1]。同時,還要發揮藝術優勢,使農村生活更加豐富,并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專業技能進行強化,使之具備較強的專業修養。結合當地素材,通過資源整合、實踐、體驗等,實現藝術教育工作拓展,并鼓勵高校學生多角度思考藝術教育,達到良好的專業教育教學效果。
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需要思考的相關內容比較多,明確精準扶貧核心思想,將精準扶貧思路、方法等應用到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使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更加豐富。實現路徑如下:
多元信息環境下,農村居民的視野多局限于電視、網絡等虛擬世界,民俗氣息相對比較淡。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一定要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到藝術扶貧資源活動中,依托歌舞等形式,傳承民族文化,凸顯地域特色。藝術扶貧內容、方式多而豐富。例如,繪畫專業學生可以墻繪形式,美化基層農村環境。設計類專業學生可為當地農產品、土特產品等提供創意包裝設計,制作宣傳海報等,豐富藝術類大學生實踐經驗的同時,還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發揮計算機網絡作用及優勢,依托媒體特性,在網絡平臺上傳播農村民間傳統文化,或者,通過網絡互動、授課等,加大基層地區藝術扶貧工作宣傳力度。新媒體環境下,借助微信、微博、手機APP等,為農村地區帶去豐富的藝術素材、資源,讓當地百姓體會到新的藝術傳播方式,使貧困地區孩子能夠汲取藝術營養。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中,還可在農村地區宣傳特色視頻,增強藝術扶貧工作特色。
這項工作中,一定要強調大學生社會實踐扶貧工作重要性,對各種扶貧形式進行創新,鼓勵各界人士參與藝術精準扶貧工作。受專業、年齡、資源限制,僅將高校學生作為藝術扶貧工作主體是遠遠不夠的,將高校藝術扶貧工作特色、亮點凸顯出來,呼吁文藝領域人才參與其中,為農村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專業人才基礎。同時,發動當地慈善、藝術人才,將高校藝術扶貧工作中的難題解決掉[2]。與商家、企業等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關系,獲得充足經費,借助產品宣傳,提高農村地區人群參與度。成立藝術扶貧志愿者團體,吸納各類社會、人才資源,使藝術扶貧工作更具社會化、多元化特征。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工作旨在倡導精神世界的豐富,而精準扶貧理念在該項工作中適用性強。明確高校學生藝術扶貧內涵,深入農村地區,宣傳藝術文化,調動高校資源,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借力優秀文化,對藝術扶貧工作進行創新,使之具備常態化特征,還要不斷拓寬藝術扶貧渠道,真正發揮高校藝術資源、專業優勢,加強文化工作宣傳建設力度,實現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