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馬 莉 沈克詩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網絡流行語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感悟社會,理解社會的一個突破口。它的生成與流行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了現代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特點,同時也推動著社會文化的發展[1-2]。目前,網絡語言不僅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流行語的取向表現出兼容性,多樣性和時代性的特點[3]。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情況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心理狀態[4],網絡流行語具備著時尚的色彩,能夠體現出大學生的自嘲傾向,同時也折射出大學生的價值觀。因此,研究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
本文基于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從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兩個角度出發,研究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的影響。為大學生能夠正確辨別和使用網絡流行語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自我認同的角度引導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群體認同感。
1.被試
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湖北中醫藥大學235名在校大學生(男生47名,女生188名)參與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
2.研究工具
通過查找文獻,詢問專家意見,對2017年度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進行匯總,選取出前20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絡流行語,制成問卷1: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頻率調查問卷。共20道題,采用五點(總是使用,頻繁使用,一般,很少使用,從不使用)計分。
根據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可能態度傾向,獲取途徑,綜合前人研究,自編問卷2: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旨在分析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總的看法和觀點。共25道題,采用五點(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比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計分。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1.被試
本研究對武漢三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450份問卷,所發問卷全部收回,刪除不完整問卷后,共獲得無缺省值樣本369人。樣本的分布情況如下:(1)性別男性138人,女性231人;(2)年級:大一32人,大二40人,大三23人,大四5人;(3)生活來源地:城市172人,農村197人;(4)專業:文史類34.4%,理工類64.7%,藝術類0.9%。
2.研究工具
(1)自我認同感量表(SIS)。由奧克斯和普拉格編制,有較好的信效度。量表共19個題,采用四級記分制,分數越高,表明自我認同感越高。
(2)大學生群體認同量表。該量表信效度較好。量表共14個題,采用6級記分制,分數越高,表明群體認同感越高。
(3)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問卷。共計20個詞匯,有較好的的信效度。采用5點記分,分數越高,表明大學生個體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越頻繁。
(4)網絡流行語態度問卷。最終版由23個題目構成,具有較好的信效度。采用5點記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個體對網絡流行語使用態度越好。
3.統計方法
利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綜合采用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方法。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網絡流行語態度問卷進行因素分析,見表1結果顯示KMO值為0.868,Bartlett'S球型度檢驗值為2060.68(自由度為300,P<0.001)達到顯著水平,可見變量間存在著共同的因素結構。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每個維度題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參考特征值圖形的碎石圖和共同解釋率等標準確定本問卷因子數。刪除負荷未超過0.4的題目;保證每個因素所包含的條目等于或多于四個,最終確定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共23個題目,分為4個維度,即網絡流行語正性情緒,網絡流行語自嘲傾向,網絡流行語價值觀傾向,網絡流行語時尚傾向。
2.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調查問卷信效度研究
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92,達到顯著性水平。問卷的結構效度KMO=0.868,達到顯著性水平。
1.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的一般特點
網絡流行語使用總得分情況如下,女性得分(58.60±14.40)顯著高于男性(53.04±14.76),P<0.01;在家庭所在地上,來自城市的被試得分(58.04±15.14)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被試(55.22±14.34);而在年級和專業類型上,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總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2.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態度的一般特點
大學生性別對網絡流行語態度無顯著影響;城市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態度(68.36±12.11)顯著好于農村大學生(64.95±11.98),P<0.01。年級,專業類型對網絡流行語態度無顯著影響,事后比較結果表明在各年級之間以及各專業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3.大學生自我認同感的總體特點
分析表明,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得分47.22±7.10,與常模對照發現,低于常模團體一個標準差,說明大學生自我認同感較低。對大學生的性別、家庭來源地與自我認同得分作獨立性樣本t檢驗表明:大學生性別對大學生自我認同有顯著影響,其中女性自我認同(48.62±6.69)顯著高于男性(44.88±7.19),P<0.05。家庭來源地對大學生自我認同有顯著影響:農村大學生自我認同(47.91±7.18)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自我認同(46.44±6.95),P<0.05。對大學生的年級和專業類型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有顯著差異,P<0.01。多重比較結果發現,大四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得分最高,大三學生自我認同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學生;大四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學生,與大二大三學生自我認同得分差異不顯著。專業類型對大學生自我認同感無顯著影響。
4.大學生群體認同感的總體特點
大學生被試的群體認同感得分53.44±10.92,與常模對照發現,位于常模團體的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群體認同感較好。對大學生的性別、家庭來源地與群體認同得分作獨立性樣本t檢驗表明:性別對大學生的群體認同感有顯著影響,其中女性群體認同得分(54.49±10.40)顯著高于男性群體認同得分(51.67±11.56),P<0.01。家庭來源地對大學生群體認同感無顯著影響。對大學生的年級、專業類型與群體認同得分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專業類型大學生的群體認同感差異顯著,P<0.05。藝術類大學生群體認同(54.66±6.50)最高,文史類大學生群體認同(51.48±11.48)最低。多重比較發現,理工類大學生群體認同顯著高于文史類大學生,而與藝術類大學生群體認同無顯著影響。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群體認同感沒有顯著性差異。
1.網絡流行語與自我認同感相關
網絡流行語與自我認同相關性不顯著(P>0.05),表明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態度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沒有必然聯系。
2.網絡流行語得分與群體認同相關
網絡流行語與大學生群體認同感兩者之間顯著相關,P<0.01,且相關系數r=0.3。將群體認同得分前27%劃分為低分組,后27%分為高分組,獨立性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群體認同高分組被試(61.42±14.15)網絡流行語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群體認同低分組被試(50.66±15.40)。證實了研究假設:網絡流行語與群體認同之間具有相關性。同時網絡流行語4個因子正性情緒、自嘲傾向、價值觀、時尚情緒與群體認同的3個維度:歸屬感、他評性、身份性,相關分析表明:網絡流行語4個因子相關系數在0.435到0.877之間,群體認同3個因子相關系數在0.622到0.875之間;正性情緒、價值觀與自嘲傾向與群體認同的3個維度的相關系數在0.206到0.320之間,對相關系數進行差異性檢驗得到極其顯著的結果;時尚傾向因子與群體認同歸屬感相關,與他評性、身份性完全不相關。
網絡流行語本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起著維系關系、促進關系、增進感情的紐帶作用。它提供了一個發泄負性情緒、培養正性情緒的渠道,大學生通過使用網絡流行語,來實現對自我的接納和群體的認同。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得分M=47.22,低于常模團體1個標準差的分數證實了前人研究中大學生自我認同感較低的客觀事實。分析認為,由于學業壓力、時間成本、就業壓力等,處于角色轉型期的大學生會產生認同危機,表現為自我角色混亂、價值觀傾斜、歸屬感和安全感偏低、不合群等問題。此外,大四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最高,大一到大四自我認同感逐步提高,群體認同感在年級上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隨著年齡增大,大學生趨于成熟,大學生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均會得到提高。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網絡流行語包含正性情緒、價值觀導向、自嘲傾向等因素,這與群體認同中的歸屬感、他評性、身份性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說明大學生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體現了大學生的群體認同感。同時,選擇使用不同的網絡流行語,可以體現出不同大學生的情緒狀態、價值觀、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度。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更加注重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要,存在維持穩定關系的意愿,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內心的不穩定和低安全感。
自我認同感強調的是自我效能,對關系關注度不高;群體認同則在他評和歸屬感維度上傾向于關注關系。兩者傾向的不同導致了研究結果的出現,即網絡流行語與自我認同不相關,而與群體認同顯著相關。總之,幫助大學生正確分辯和使用網絡流行語,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