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琨 張 莎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我們以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與保護為主題,以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在校園內調查問卷、現場訪問、訪談、網絡問卷等調查方式對104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調查,參與調查的大一學生有40人,大二學生有39人,大三學生有20人,大四學生有5人,其中男生有42人,女生62人。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
(一)商家利用免費Wi-Fi進行營銷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學校門口的餐館、快餐店等商鋪隨處可見貼有Wi-Fi的標簽,車站、機場、商場等場所也是完全覆蓋了Wi-Fi。在調查中,69.23%的大學生喜歡在公共地方連接Wi-Fi,有72.12%的人表示外出時會優先選擇有Wi-Fi的地方,這說明了公共Wi-Fi的吸引力之大,在我們的生活中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這已經成為一些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公共Wi-Fi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二)隨著4G網絡的普及以及手機功能的多樣化,大學生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因此消耗的流量也越來越多,不少人表示自己平時辦理的流量根本不夠用,而且公共Wi-Fi網絡比4G網絡速度更快、更穩定,有更好的上網體驗,因此,大學生們喜歡上了連接公共Wi-Fi,調查顯示80%的大學生認為使用公共Wi-Fi會極大地節省自己的流量。
(三)調查顯示,57.69%的大學生在登陸過公共Wi-Fi后會主動退出,而42.31%的大學生使用完公共Wi-Fi后并不會主動退出。大學生對自我信息安全保護的意識顯然還不夠強,在校大學生因處于學校這個環境中,涉世未深,思想單純,對自我信息安全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調查顯示,自我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很強的只占有17%,這需要我們加大對大學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培養自我信息安全保護意識,防止信息泄露的情況發生。
(四)個人信息的泄露包括了個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手機號、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個人財務信息,網絡賬號及密碼,銀行卡號等,以及個人所處位置,家庭成員姓名等。這些都是我們私密的個人信息,在這個快速消費的信息時代,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將有可能引起極其嚴重的后果,有19%的大學生都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經濟損失,有100-10000元不等,而82%的大學生表示沒有因為信息泄露而造成損失。另一方面,隨著網購的普及,大約80%的學生都有過使用公共Wi-Fi進行網上購物的行為,而使用公共Wi-Fi進行網上付款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建議大學生在使用網上錢財交易時關閉Wi-Fi,使用自己的流量進行購物或轉賬等行為,防止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經濟損失。
(五)如果遇到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45.19%的大學生表示會上網查詢,尋求補救措施,有33.65%的大學生表示會訴諸法律,通過合法途徑維權,10.58%的人會向親戚朋友求助,10.58%的人表示不知所措。調查中,只有12.5%的大學生對于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非常了解,63.46%的大學生表示對于相關法律知道一部分,而24.04%的人表示并不了解相關法律。這個結果說明了大學生維權意識的淡薄,對相關法律的了解也不夠。
通過對調查的整理及分析大學生在使用公共Wi-Fi時存在的問題,繼而通過分析案例并結合實際,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對于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首先要做好安全設置,安裝能夠進行主動防御的防火墻和殺毒軟件并及時更新,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來歷不明的掃描和后臺操作。
(二)在公共Wi-Fi下不要登錄涉及支付、財產相關賬號密碼,如必須登錄可使手機切換至流量網絡。多數Wi-Fi被盜案例均是通過連接公共網絡后,在手機客戶端應用、網頁中輸入網購賬號密碼、個人信息等敏感數據,最終被黑客通過技術手段竊取。
(三)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增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要從自身認識到個人信息泄露的直接與潛在危害,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切不可放松警惕。
大學生是社會極其關注的一個群體,也是未來信息建設的中堅力量。近年來,大學生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也為高校學生管理提出了新課題。針對大學生信息泄露問題,除了相關部門加強大學生信息的立法及監管以外,大學生自身要提高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警惕個人信息泄露或被盜用,掌握基本的防范技巧,高校應通過主題班會、報告會、邀請專業人士等形式對大學生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及個人隱私保護相關方面的教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