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青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在48位參加團體訓練課程的成員期末上交的收獲書中可以看出,在團體心理咨詢的課程中,他們每一個人在見證別人成長同時也見證了自己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從小組誕生開始的。80%的同學參加的初衷是想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希望增多和他人的交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理,剩下的同學大多是為了娛樂。
其中60%的同學在團體訓練開始之前對自我認識的評價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自信心的缺乏、咨詢技能的不掌握、自我暴露程度不夠、人際交往能力差、責任感和積極關注較差。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所需要的團體心理咨詢人才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有:積極溝通,史坦頓和馬蘭認為團體領導者具有四大特質技巧:中度的情感表現(自我表露、假設、情緒反應等);高度的關懷表現(支持、真誠、鼓勵、保護等等);認知的歸納(了解、澄清、解釋、建議等等);執行的功能(設定目標、設限、管理等等)。崔若把領導技巧區分為三大類:反應技巧;交互技巧;行動技巧。
那么在團體訓練之后,對其有了明顯變化,有同學說到,團體訓練之后了解到如何與人溝通交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心理素質也有所提高。那么我把大家的收獲歸納成了以下:技能技巧的運用熟練(學會了共情、傾聽懂得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人際關系的變化(更好的運用表達技巧來改善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自信(這屬于個人特質中的一種,在擔任領導者后得到提升),團體領導力提升。團體凝聚力提高(當團體信任感加強后,自我暴露加深,關系會更融洽)。其中提到,傾聽技術和打斷技術在團體中顯得最為影響大,因為傾聽會讓成員的信任感加強更好的溝通,打斷時間的恰當可以讓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本次朋輩團體訓練活動分為9組,而參加過第一次成長團體訓練的19名大二學生分別擔任了領導者和協同領導者。在他們的組織下本次訓練是否會成為有效團體。有效團體的界定:一、團體目標:目標清楚,且是合作構成的。二、溝通方式:雙向溝通,強調公開表達個人的意見和情感。三、團體領導:成員均等參與且分享領導權,強調達成目標、內部和諧和發展性改變。四、影響力:能力與信息決定影響力,權利均等而分享。五、成員參與:針對情景做決策,方法靈活鼓勵參與。六、沖突處理:將爭議與沖突看作契機,促進團體健全運作。七、成員互動:強調人際互動,關懷接納,容許個性存在。八、問題解決:問題解決的恰適性高。九、團體評鑒:成員評鑒團體效能并決定如何促進團體功能。
第一:各組在第一、第二次活動普遍面臨參與新生未到齊、人員變動頻繁問題。這一情況本屬于新建團體的常見現象,但參與新生招募環節的考慮不周,極大地加劇了這一問題。
第二:各組遇到最多的操作性的問題有兩個——活動設計不合理導致團隊發展受挫;未能進行時間控制。導致前一問題的可能原因有:活動時間調配不合理、游戲老套不能喚起大家的情緒、領導者忘記要做什么、領導者和協同領導者沒有事先商量好、活動承接不好等。
第三:各組遇到最多的表現性問題為團體發展程度不夠深入。
訓練性團體咨詢所注重的是人際關系技巧的培養,強調通過團體環境中的行為實驗來幫助成員如何解決問題,如何作決定,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是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中,幫助成員認識自己特有的行為,并親身體驗自身的行為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而領導者帶領這個團體急于達到此目的,有時會忽略很多應有的環節,從而造成了問題的頻發。
那么是否每一次活動都需要一個目標呢?對于這個問題答案可以說正,也可以說負。倘若從整個小組的過程來看,既然前述的每一個小組都要訂定目標,那么,每一次活動,就算沒有一個為該聚會訂定的目標,卻仍是朝向小組的總目標進行的。
團體領導者個人能力的差異是最基礎、最難用理論解釋清楚,但同時又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也許團體的重點不在于是否是結構化還是非結構化的,而在于這個團體是不是夠開放,是不是能接納包容,能不能提供給成員安全感和自由表達的平臺。
經過成長團體十次團體輔導活動后,團體成員分別擔任了領導者、觀察者、記錄員和成員幾種角色,每個人可以在團體中看見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自己在別人眼里的表現,優勢和不足可以從其他成員的分享中得到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