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楓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何謂“勵志”?其在說文解字中的闡述為:“勵,勸勉:勵志,勵精圖治。古同‘厲’、‘礪’,磨煉,振奮;志,意向、志向:志愿,志氣等。”勵志這一詞源自我國古代,例如漢·班固《白虎通·諫諍》:“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家污,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隱於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勵志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信念教育、道德教育[1],大學生的勵志教育,是指鼓勵學生樹立合理且遠大的人生目標,積極創造條件并激發和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實現志向的教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在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影響下,“適者生存”逐漸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一)勵志教育的目標模糊,理想信念缺失。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統一體,樹立正確的信念觀,是實現理想不可缺失的必要條件,現在的大學生出生在90年代后期,在成長的環境和物質生活上比較富足,容易安于現狀,對人生的奮斗目標比較模糊。不良價值觀的滲透使勵志教育迷失了方向[2],同時由于市場經濟以及西方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得他們在自我認識方面存在偏頗,表現在極度自私且急功近利,理想信念明顯缺失。
(二)勵志教育的形式單一,重視程度不夠。勵志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很多高校還存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專業課教師對德育教育的認知存在局限性,只重視教學而忽視德育的教育,德育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科學有效地滲透,僅僅依靠輔導員開展的相關活動來加強德育教育,形式單一,且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教育機制。
(三)勵志教育與學生個人道德認知的不協調。大學生要時常面臨著道德價值的選擇,當面對選擇時,受個人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的限制,使得他們對道德價值的判斷存著不同的標準,從而出現了與個人道德認知的不協調。因此,在勵志教育中,道德認知是首要的前提,只有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才能在今后的道德選擇中做出正確的判斷、經受住社會的考驗。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高校應把勵志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并給予高度重視,注重營造和烘托勵志教育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教室、寢室、食堂、圖書館等場所張貼勵志格言。積極開展勵志教育第二課堂活動[3],如觀看勵志視頻、宣講勵志故事、勵志教育主題辯論等活動,還可以以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依托,組織相關活動,實現與校園活動實踐的融合,使勵志教育深入人心。有計劃地開展專題講座,邀請勵志教育專家和杰出校友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平臺等宣傳身邊人勵志事跡,樹立大學生勵志典型,弘揚勵志文化。
廣大教師應自覺研究當代大學生中在思想和行為上存在的問題,把勵志教育融入到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當中,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注重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得到施展,學生的獨立性、責任心、參與意識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讓廣大學生鞏固專業思想的同時,還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個人理想主動與國家的理想相結合。建立德育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協調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要想讓勵志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必須重視對學生心理上的引導,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學會自我調控情緒,正確面對挫折,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并且培養有崇高理想、嚴于律己、樂于助人的好品質,人格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保證,而心理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礎,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心理教育通過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了解心理學常識,了解心理壓力,全面認識自我,從而達到情緒疏導、認知改善、塑造健康人格、塑造自信心的良好效果。通過兩種教育有效的結合,從而使勵志教育更加科學、更易于被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