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薇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9)
在我國一些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學習動機明顯不足。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成為目前教育的關注點之一。
學習,從廣義上講,是指人和動物的經驗獲得及行為變化過程;從狹義上講,是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本文所稱學習特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主要分為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課程。
學習動機,是指維持現階段學習狀態到學習目標完成的過程性、階段性需要和期待,通俗地講,即如何激發學生從不想學習到想學習的過程。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復雜多樣,或為升學,或為就業,或為取得文憑,因此其學習動機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如何引導大學生端正學習動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部分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動機明顯不足,以某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來說,學生學習動機現狀不容樂觀:
第一,出勤率。一學期平均12周,24課時的課程,學生100%到勤情況不足3周,課程中場休息時間常有學生借機溜走,學生遲到早退現象很常見。
第二,座位選擇。教室前幾排座位幾乎都空著,大多數學生,甚至班干部只要座位有選擇,都會選擇后排的角落位置,以便在干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時不被老師察覺。
第三,課堂表現。90%以上的同學在課堂上都會不同程度的玩手機,睡覺,打游戲、刷劇等。與老師課堂互動的學生僅占10%左右,“人到課堂,心在課外”情況普遍存在。
第四,課外作業。課程有一個專題要求學生進行課程建構,課下準備,課上分組展示。在第一次課堂展示時,僅有5%的學生做了準備;第二次課堂展示,雖然都準備了,但從展示效果和課后詢問得知,用心準備者不到40%。
第五,對待考試態度。通過觀察和匿名問卷調查,70%以上的同學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是邊緣課程,考試只要及格就行,成績高低無所謂。
綜上所述,部分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不聽課,課后不復習,考前抱佛腳的情況較為常見。學生學習動機普遍不足,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亟待進行。
大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原因有社會、家庭、學校、自身等多方面。根據內外因辯證關系理論,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因此先從自身情況出發開始嘗試改變,是比較好的問題解決之道。
上大學不知道怎么努力,不知道怎么學,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和目標。研究表明,學習目標的明確性、近期性、挑戰性對學習過程有激勵作用。
第一,目標必須明確。比如某學期,你的目標就是英語四級考試,所以從現在開始,你每天英語的任務就是聽力30分鐘,單詞20個,每天做4篇閱讀理解。在有限的時間內,明確每天要做什么,而不是每天空喊我要努力。
第二,目標必須是近期的。長遠的目標必須以近期的學習目標為基礎。比如說,這學期你的目標是拿到專業課的獎學金,因此你需要列出幾個月的學習計劃,每門課怎么學習,平時在學習上要達到什么程度等。目標的細化有助于任務的達成。
第三,目標要有挑戰性。教師要盡力向學生提供有挑戰性、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努力挖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習內容要適度,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目標,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做事情成功或者失敗后,都會進行原因找尋,這就是歸因。心理學研究認為,歸因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后續的努力方向。
我們將事情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歸為六大類: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教師應關注學生心理動態,在課堂內外指導學生積極歸因,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佳等,避免引發“習得性無助”,設法激勵學生努力,使學習動機不斷強化。
自我效能感指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主觀判斷。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對于肯定自我、獲得自信有較大作用。自我效能感通常情況下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以往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第二,他人的言語說服(特別是有威望的人);第三,榜樣的示范。因此,我們要善于聽取他人言論,發現自身優勢,向榜樣學習,善于不斷肯定自我,增強自信,培養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