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璟
(新疆工業經濟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截止2018年底,筆者所在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234人,其中:中職生3425人,技工生1809人。比去年4644人的在校生人數增加了12.7%。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60%以上。
筆者所選取學生學情分析班級為2018級兩個幼兒教育、一個汽車維修、一個食品加工專業的四個班級。其中,兩個幼兒教育班分別為47人、56人,女生占90%,少數民族學生占99%;汽車維修班共51人,男生100%,少數民族學生100%;食品加工班共44人,女生占27%,少數民族學生100%。在四個班級中,幼兒教育二班全部是民考漢學生,國語水平基本能夠達到聽、說、讀、寫全過程無障礙進行,學生積極主動、活躍;幼兒教育五班大部分學生能夠跟上老師授課進度,聽、說、讀能力較好,20%學生存在理解困難的情況,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汽車維修班級國語水平比較弱,50%學生能夠全部理解老師授課內容,40%學生需要教師多遍重復進行講解,10%學生幾乎跟不上老師授課的節奏,國語能力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水平,學生運用國語互動和自主學習自覺性不佳;食品加工班基本能夠跟上教師授課進度,學生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高,但是在國語表達、書寫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經常出現教師用國語提問,學生用國語和維吾爾語夾雜在一起表達的情況。
學生男女比例、氣質特點、認知程度、情緒狀態等方面都是影響課堂授課效果重要因素,筆者從性別、族別、個性特點、國語水平等方面對四個班級進行橫向對比,不難發現縱向同等實踐授課對不同班級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1.“冰火兩重天”思政課堂。思政課是教師+學生+教材三位合一的“合唱課”,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思政教師授課無懼上躥下跳的活潑,但懼冷若冰霜的無視,由于學生國語水平不同,同樣的課程的內容,在每個班級授課氛圍、進度存在差異,筆者四個班平行課程就體現淋漓精致。例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交往禮儀章節中,讓同學們情境表演學生給老師打電話請假的場景,兩個幼兒教育班課堂氛圍積極踴躍,班級學生迅速分組參與活動,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同樣的情境教學用在汽修班卻反響平平,學生們無動于衷,只是在觀望。當老師多次重復課程內容后,才有少數男生加入到情境表演活動中。
2.“無手機時代”思政課堂。2018年,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被調查未成年人有自己手機的比例率達到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達75.4%,農村達67.6%。”然而,學生能否帶手機進課堂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關系到社會、學校、家庭三方群體。學生在面對課本、PPT、黑板這些靜態的教學材料時,往往是更青睞手機動態短視頻、微電影、互動游戲等,大多數思政課教師都有過“上面滔滔不絕、下面昏昏欲睡”的教學體驗。教師、學生、手機的博弈中,教師沒收手機贏得課堂,但是尚未贏得學生的心。例如,在汽修班授課中,教師發現學生玩手機立刻進行制止,學生拿出手機后筆者發現因為語言理解困難,學生在用拼音軟件查詢未理解的詞語。雖然思政課在教學手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未能充分盤活思政課的內生動力,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局面尚未打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沒有現代化。”鑒于我區職業學校南疆四地州學生的特點,結合融媒體自身優勢,思政課不能“關起門來”來講,要“敞開大門”去學,應以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國語水平為前提,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網絡等媒介,打通教師、學生、教材的互動渠道,打造一批“營養豐富且秀色可餐”的思政微課程,完成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必須堅持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動融合的主體是教師。”思政課需要“激起一池春水”,老師就是給課堂增添一抹“顏色”助力人。例如,在講授“自覺踐行交往禮儀規范”章節內容時,筆者選取寧波中職基礎禮儀操視頻給學生進行規范禮儀展示。由于班級多媒體器材出現故障無法正常使用,筆者讓學生拿回手機,打開百度找到教學視頻進行觀看,并提出看完視頻請同學進行現場展示的學習任務。學生對于教師允許上課能夠用手機看視頻的舉動大為驚喜,積極查找視頻內容進行學習,針對未服從教學要求學生,教師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后續現場展示環節課堂氣氛也是熱鬧非凡。筆者認為思政課堂上手機作為融媒體一個重要載體,并不是教師和課堂的對立面,需要教師客觀地看待手機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利與弊,深入挖掘手機與課堂的契合點,因地施策、因材施策、因時施策,比如利用優質慕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運用網絡交流平臺延伸教學時空、發揮手機自身錄播功能分享課堂小視頻等,讓課堂不再“死水一潭”,而是“春波無限”。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是必然趨勢。”首先教師“革”自己的命,打破自己和教育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主動積極接收新理念,深入探究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創新能,打造融媒體時代教育骨干力量;其次,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作為教學環節主體主觀能動性,發揮其擁有媒介資源,針對學生國語特點,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制定學生通過拼音軟件在網上能夠完成課前任務,課上結合微課、微電影、慕課等教學資源,開展重點知識講解、答疑解惑等教學環節,課下利用微信、QQ搭建學習互動平臺等延伸教學,將學習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提升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的能力,搭建教師與學生信息傳遞、吸收內化互動場所,實現課堂教學翻轉,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強學生國語教育參與度,實現國語教育全覆蓋的良好效果。
《能力提升工程2.0》提出,“到2020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一堂思政課從“有意義”進而“有意思”要像參觀奇妙博物館,引人入勝,異彩紛呈,回味無窮。教師如何把控教學目標達成,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進行規范和監督。筆者所在學校思政課程評價采用平時、期末7:3的過程化考核評價模式,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課堂表現、課堂參與度、文明風采參與度、社會實踐參與度等考核內容;期末考核方式針對不同課程可以采用手抄報、微視頻、拍攝美麗中職生、禮儀展示、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等多緯度進行考核。學校思政處定期組織召開思政課改革創新專題教學研討會,對內容高深不接地、概念抽象難理解等問題進行教學反饋,教師與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深度討論和交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模式、方法,更好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和需求,真正讓思政課成為真善美的種子,根植在學生的心底,綻放出鑄魂育人的花朵!
[ 注 釋 ]
①選自《教育部就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意見>答問》[EB/OL].教育部網站.
②季為民,沈杰.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M].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教育部就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意見》問答[EB/OL].教育部網站.
③筆者所在學校課堂紀律要求學生上課時將手機放在指定的手機袋里,下課方可查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