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琴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七小學,甘肅 景泰 730400)
責任感對于學生后續的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小學生關于責任感領域的學習和發展將會對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帶來巨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如何在當前社會上獲得基本生活技能和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學生擁有良好的責任感,必然會讓學生更加的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在與人的交流、協作中,也會因為良好的責任感,更容易受到別人的認可。
責任感是當前人們在生活工作中都必須要擁有的一項品質,良好的責任感會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認可。但是在大部分的小學生中,關于責任感的認識仍然停留于書本的介紹上。對于當前的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在當前人民生活水平已經顯著提高的社會環境下,小學生的生活條件不僅僅在物質上得到了巨大的滿足,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但是針對小學生群體的責任感教育,因為學生的生活條件過于優渥,同時學生在當前的成長環境中并不需要承擔家庭責任,也就是學生家庭中獨特的地位,讓其難以在生活中感受到責任,同時關于責任感的學習也就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從該領域分析,不難發現,小學生的這種發展趨勢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態勢,責任感作為當前社會上普遍認知的一種崇高美德,在小學階段就養成良好的責任感,必然會對學生大有裨益。從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責任感則是這類教育的重要精神,學生只有在擁有良好的責任感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學習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時,感受到共鳴。為此,在當前的責任教育中,首選就是需要學生正確的認識自身在社會、國家這一集體內,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正確的認識責任感,將會讓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逐漸擁有認真、團結、勇敢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同語文、數學這類文化知識培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文化知識從教育角度而言,采用當前非常系統的教學方式,一般就可以保證學生成績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但是在責任感的培養中,難以同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以系統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良好責任感。但是從責任感的形成原因入手,不難發現,在針對小學生這類有著極高可塑性的群體上,責任感的培養,需要擁有層次性,也就是在實際的學生培養工作中,確定一個非常明確目標,然后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潛移默化的對其影響。因為考慮到學生責任感培養難以用一個較為明確的指標對其進行評定,所以需要采用分層的模式,讓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工作更加的有層次感,從而可以在學生責任感的培養中,將無序的工作轉化為一種系統的培養工作。
(一)認知教育與行為引導相結合
傳統的德育教學工作因為其也屬于課程教學內容,也就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同樣有著課程教學目標,很多德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因為迫于較少的課程安排,所以在課堂的教學中,更多重視對于學生德育知識的灌輸,這種教學方式下,明顯不能夠讓學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也會將各種優秀的品質,當成知識一樣進行記憶,從而讓德育教學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在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德育工作中,不能夠再采用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而是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在教學中,采用“實景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認知與實踐的環境中,形成良好生活態勢。
(二)課內課外培養相結合
德育教育中,責任感培養從學生的綜合素質上而言,是學生在生活中的一種行為習慣,所以針對責任感的培養工作必然要離開課堂,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在實際的學生責任感培養中,學校可以采用課內教育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在課內讓學生可以對責任感有著正確的認識,在課外的活動中,教師則組織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實踐。
責任感是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對于學生后續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當前大部分家庭因為過于溺愛孩子,孩子責任感教育普遍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責任感教育必須要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上進行轉變,采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小學德育工作的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