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華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10)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不僅在學院建設獲得了新的發展,還提升了高職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改變高職院校傳統的辦學觀念。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將我國優秀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道德培養做出充分的技術支持。在此基礎上,高職班主任應緊隨時代的變遷,適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現今是信息高速交流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信息網絡,隨著大數據、云空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大。高職班主任應根據時代的特色,正視信息技術發展對學生發展的作用,通過學習科學技術,通過學習關于提高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關的理論知識,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對學生的道德培養工作的質量。
傳統德育將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劃分為兩個區域,而信息化的引進正在不斷的打破文化的藩籬,促進人們交往的自由化,也為教學活動的進行帶來了很大的空間。網絡使德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課堂,出現各種各樣的形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角色也開始有了變化,使社會、家庭、校園成為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空間。高職德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開放性
信息網絡具有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且信息的流通自由化程度極高,信息傳播的對象與信息的接受者都沒有限制,因此在教育教學中,信息的利用具有充足的數據來源,通過對各類信息的仔細甄別用于教學實際,實現開放式的德育環境塑造。
(二)交互性
信息化的環境中,信息交流實現雙向化。傳統的德育工作具有單向性、教育方式固化等特征,在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德育工作開始擺脫傳統的制約,例如利用E-mail、電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新型的信息交流形式實現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利用信息網絡的便利性,實現信息存儲和信息的交流,又充分的利用交流空間實現教學目標。
(三)平等性
信息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并不限制用戶,具有進入的平等性。信息網絡能夠改變傳統德育教學活動的制約,使人際交往更加靈活化。高職學生可以利用高新技術,實現信息自主化的交流,在不斷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作用,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四)能動性
網絡環境更加自由化,信息化的教學工作環境能夠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德育工作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水平,通過不斷地將優秀的文化與道德思想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不斷地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通過增加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教育過程更加貼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
(五)隱匿性
信息網絡能夠使信息交流處于一個獨立的空間內,高職院校的學生可利用這一特質,為自己建立更加舒適的信息空間,數據證明完全屬于個人的空間能夠更好的激發人的思想,為德育工作的進行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德育原則要求學院的班主任應以身作則,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應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掌握高職生的特點
高職學院的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發展階段,而傳統的德育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德育工作,因此,在新的教學目標要求下,班主任應積極的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德育工作。
(二)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實現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的最好的基礎,通過塑造更加平等的教學環境,真正實現德育工作的教學目的。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加網絡的形式,實現與學生的交流,通過尊重青少年的思想與生活方式,擺脫傳統固化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實現自我的能力。
(三)建立具有實踐性的德育方式
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育方式的選擇,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的社會。德育內容和形式不斷的更新,教育模式也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改革。因而,德育形式上應不斷創新與發展,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指引他們走正確的路。
(四)密切家校聯系,共抓德育工作
學校與家庭是學生成長重要的兩個部分,而德育工作更是離不開家庭教育,完善的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的道德思想建設。校信通、QQ群以及微信的出現,使家長成為班級管理的一部分,形成了教師-學生家長的雙向互動模式,形成了科學的學校、家庭教育結合的教育方式。
(五)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學生對于社會文化的高度理解,一定程度上代表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網絡,德育工作的進行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但是要注意提高學生鑒別能力,教師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制力與認知能力,實現綠色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