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語文教學開始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開始注重“文學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被傳統“應試”觀念忽視的個性化素質教育,“文學素養”重新引起了語文教育界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文學素養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近年以來教育界對“文學素養”培養的思考和實踐,并簡要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為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更好地實行文學教育提供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的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文學素養 培養
一、文學素養的定義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新課程實施以后,語文教育中的文學素養培養問題逐漸得到越練越多的教育專家和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國內知名教育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這一課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研究論述文學素養的論文和專著雖然很多,卻大多沒有對文學素養的定義作一個明確的定義,缺乏對概念本身的定義、概念內涵的界定和對概念深入的闡述。來自浙江諸暨市牌頭中學的陳蕾老師,對文學素養作了一個定義:文學素養,又稱文學藝術素養,即讀者對各種文藝體裁、文藝發展史、文藝發展現狀、文藝自身的技巧、手法、創作規律、藝術特征的熟悉和了解。這是當前對文學素養比較完整的一個定義,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文學素養培養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學素養在文學實踐活動中所培養起來的文學經驗或素質,它包括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或創作文學作品的能力。說到底,它與人的其他素養一樣,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夠培養起來。
二、培養文學素養的實踐經驗
現在的研究者對文學素養的培養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有明確的闡述。方智范認為:“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語文教育沒有了文學教育,意味著語文教育的失敗。“語文作為重要學科,貫徹整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各個學習階段,而且,就藝術類型來說,文學從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藝術類型之一……把文學教育和美育結合起來,把思想情感德陶冶與知識學習結合起來,無疑值得繼承、發揚。”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培養文學素養中積累了豐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經驗。周陽敏《淺談文學教育與文學應試之矛盾》中談到文學教育的操作方法:“調動各種藝術手法,展開聯想,使學生盡可能地進入作品有聲有色的藝術境界之中,于動情處歌泣流連,于沉思中絞盡腦汁,才是入門。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獲,看人生通透明朗,處世事游刃有余,可算過院。讀得萬卷書,行得萬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見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興嘆,方謂登堂入室。”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要實現這樣的文學教育,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是先決條件,進行語文教育,閱讀是培養文學素養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徑。因為讀是明經(即悟道)和寫作的前提,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關鍵。周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對閱讀的作用有如下闡述:“閱讀可以使學生正確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達方式的運用。能揣摩文辭,領悟作品的神形之美。能體驗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凈化靈魂。”這些論述對閱讀在提高文學素養中的獨特地位、對閱讀的對象、對閱讀中教師應該起到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闡述。
三、因材施教,培養文學素養
基于中小學生特殊的年齡階段,廣大語文教師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文學實踐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他們在教學中強化說寫實踐,開發課外學習資源,設計專題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和應用進行結合,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能有用,用需好學。從而把抽象的文學素養具體化,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方式。李正宣在《古代語文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中提到:古代語文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寫。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習寫字,二是練習寫文章。而這樣的傳統應該得到傳承和發揚。太原市東山煤礦中學的課題研究成果《活化教材思想創新讀寫思路——新課程改革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模式構建》介紹了三種實踐方案:1、開發課堂教學資源,實施單元整合基礎上的讀寫結合;2、開發課外學習資源,落實獨特體驗基礎上的讀寫積累;3、以教材為輻射點,設計專題學習基礎上的實踐活動。這些理論和實踐操作方法對更快、更好的培養文學素養做了有益的探索。
四、語文教育的現狀
受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中部分教師對文學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曾對全國城市中小學教師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師沒有發表過文章,哪怕是豆腐塊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師沒有寫日記、教學札記的習慣。許多語文教師不僅在思想認識上不到位,自身的文學水平也比較低下,這些都直接造成了當前文學教育的舉步為艱。因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對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也做了專門的闡述。指出教師要轉變文學觀念、加強閱讀積累、提高寫作水平。要把教師的文學教育同教師的教學活動、科研活動與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結合起來,這才能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方智范在《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中就語文老師為什么要有文學素養和怎樣提高文學素養都作了闡述。他認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要較強閱讀積累,要提高閱讀水平。這些觀點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Z]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潘涌.論語文教學的文學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1(01).
[4] 周陽敏.淺談文學教育與文學應試之矛盾[J].中學語文教學,2006(11).
[5] 劉寧.文學鑒賞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N].甘肅日報,2004年.
作者簡介:殷安圃(1964.11)男,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合肥職工科技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