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現在已然進入了城市化的發展時期了,通過觀察發達國家的實際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城市化時期是消耗能源最多并且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的重要時期。然而,在推進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它將面臨實際問題,也因此,我國應該通過以及使用一系相關的策略和方法,去改善現在的傳統經濟向導為主的發展方向,去大力地推廣循環經濟。
關鍵詞:循環經濟 意義 策略
一、循環經濟的現實意義
循環經濟是指在發展國家經濟的動態過程之中,將清潔能源的使用和生產、所有資源的綜合規劃以及利用、生態文明的保護以及與可持續發展消費的理念進行有機地結合,最終實現了廢物廢品的減量、所擁有的資源的再次利用、資源無害化和資源化等符合二次利用的生態規律。在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之中使得自然生態系統達到一種協調以及平衡的完美狀態。在經濟學中,循環經濟包含了還原、廢物回收和資源回收三個步驟。這是一個利用經濟規律將經濟資源轉化為資源開發、產品生產、資源回收的反饋過程。要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對解決當前資源約束和環境惡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循環經濟的會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實際生活生產當中,推廣循環經濟會面臨許多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首先,在當前社會環境中,人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還很淺薄,并且受到了多年以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地影響,相當多的人,尤其是決策層和商業界,對循環經濟的使用和未來發展的認識不夠充足。經濟不景氣,意識淡薄,大部分人都會有意識亦或者是無意識地去使用和重復這些傳統的經濟發展思想和觀念。一些領導人和商界領袖強調“先發展,后標準”的思想,刻意以及片面地、甚至是盲目地去追求可以直接產生經濟效應,追求局部的直接的經濟體的擴大,最終對實現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理念的推廣和實施造成了不可想象破壞。
第二,循環經濟的法律和政策仍然很不完善。實現以及進行循環經濟的理念是一項十分重大且系統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去平衡,需要國家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去作為屏障,對其進行有效地保護。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當下國家制度中現在使用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還是大多地建立在傳統的經濟體發展模式當中,地方循環經濟專項立法對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循環經濟中的責任和義務尚不明確,不適應循環經濟的發展。
第三,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資源以及結構污染的問題十分地顯著。當下,中國的能源結構主要還是以煤為主導能源。例如在我國山東省內,還是有許多污染型重工業在其中發揮著增加省內經濟的比重,例如有造紙、電力、建材、冶金、機械等,而他們這些重工業對于煤炭的消耗和使用占據了省內煤炭使用的極大比重,能源和原材料都較高消耗以及排除污染量極大,而且鋁消耗量也極大,因此污染物排放量同樣也很大,顯然,能源和產業的結構不合理讓山東省發展循環經濟背負著極為巨大壓力。
三、循環經濟的策略
我國為了建立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體系是勢在必行的。根據現有的國外經驗,循環經濟是不可能在傳統市場經濟之中自己形成,它的出現和形成必須依賴于使用立法的手段去迫使相關公司的行為發生質的變化,結束短期內的極大耗損能源的傳統生產行為以及快速成功地建立起循環經濟的生產。對于現在一般的情況而言,中國目前尚且沒有形成可以有效率地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的法律法規。循環經濟立法理念尚不明確,立法質量有待提高,國家必然要去通過法律的方法去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進程,制定科學的生產程序,規范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并從源頭上進行排查和檢驗,防止并且有效地約束廢品的排放和發生,并且我們也需要詳細地按照各個區域的現實的發展,有效地對不同的污染物的排放制定相關標準,并且加收排污費用以及加強相關法律的監管作用。
其次,調節能源和產業的結構,優化我國經濟現在的局面。優先發展信息化。對推動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的行業。發展低消費、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產業,提供稅收優惠,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國民經濟會抑制住盲目地投資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投資,搞好空間規劃,選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交通方式,是宏觀層面和資源節約手段,必須高度重視。應盡快推進土地綜合規劃工作。否則,不僅會長期浪費能源,而且會投入一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代價。
最后,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必須最終依靠技術進步的支持來發展循環經濟。因此,應加強創新,開發實用的實用技術。通過設計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建設高科技園區,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環境和替代技術、能源級聯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和危險原材料替換技術、生態材料和再循環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將重點從個體企業拓展到生態工業國家,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尚紅云,周生軍.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選擇[J].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6(03):15-16.
[2] 孫泉莉.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場革命[J].宏觀經濟管理,2006(03):57-58.
[3] 吳祥鈞.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方式的第二次轉變[J].現代經濟探討,2005(07):3-6.
作者簡介:楊旭彤(1997年8月14日),男,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