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睿媛 孫彩虹
(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類課程的學習,對未來的發展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他們的專業知識掌握不牢,所以在創新創業類大賽中,高職院校高質量的參賽項目并不多,特別是獲獎的優秀項目更不能與本科院校的相比。如何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是高職院校師生應努力的方向。
基于女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大部分人選擇的專業科技含量不高。近些年,部分女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實現了就業,所涉及的行業絕大部分是技術含量偏低的家教、服裝、文具等,在這些新成立的企事業當中,有一部分技術含量不高,造成企業生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差而中途夭折、偃旗息鼓,有的創業時間甚至維持不了一年。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智聯招聘),大約65%的人計劃在30歲之后創業;21%的人認為他們必須在工作一段時間(至少1-2年)后開始創業;9%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太大,要慎重;4%表示他們沒有想清楚;1%表示他們不考慮創業。近幾年,各大高校都在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大部分女大學生對創業方面的知識并不陌生,很多學生對創業有著較濃烈的興趣,并且表示只要條件允許就會選擇創業,但是,創業率卻普遍較低,許多有創業想法的畢業生因為家庭、風險等方面的原因最終放棄了創業。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意是創新的源泉。創意人人都會有,將創意轉化為創新并付諸實施形成事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不善于做決策、不愿意承擔風險,那么就不會有行動力。大道至簡,懂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卻不多,要想成長為成功的創業者,就要增強執行力,從小事開始做。
自2014年之后,政府各部門一直對創新創業進行扶持,對高校的扶持力度更大,如教育部門舉辦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這是一個全國性大賽,不僅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式,還為大學生們的創意、創新、創造提供了一個面向市場的平臺,在第三屆大賽時,習總書記給“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總書記深切勉勵青年學子要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正是由于校內外資源的支持,使得創新創業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但是在畢業季后,原來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們將接力棒傳到學弟學妹手中,轉身投入探尋就業崗位的大潮中。出現這種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學生們對自主創業的沖動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畢業后學生們接受更多的是家庭的管束,大部分家長們不愿意讓子女創業;二是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會缺少歸屬感,在校內有老師、同學的幫扶,在校外需要靠自己單打獨斗,心態發生了變化。
高職院校女學生創業者學歷不高,且較多集中于服務類行業,以利用勞動成本優勢為主,整體經濟貢獻率不足。失敗對于創業者來說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讓創業者之路走的更加堅實。[1]例如,餐飲副食、百貨、服裝等生存性創業行業由于技術門檻低、創新程度較低、初始資金投入門檻不高,市場競爭指數大,導致創業收獲的利潤微薄,甚至入不敷出,最終創業失敗者多成功者少。
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幫助下加強創業政策宣傳、創業明星示范引導和高校創業激勵教育,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增加女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關注度。政府部門加大了對雙創的扶持政策,使高校能夠提高關于雙創的意識,進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婦聯等組織在高校應開展相應的創新創業活動,在女大學生參與創業活動時給予幫助和扶持,鼓勵社會上成功的企業家,在校園內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創業不僅包含理論,還需要給女大學生提供實踐的土壤,開辟創業實踐園區,為高校女大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創業實訓類平臺。
政府部門繼續加大對創業示范園等的投入力度,給較好的示范園一定的獎勵及扶持政策,形成示范效應,進而吸引更多的創業者進入園區,使之成為在校女大學生學習、體驗創業的社會實踐平臺。
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普通本科學校高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許多高校已將“創業基礎”納入大學生必修課。創新創業教育與服務的深層次發展、高質量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
1.組建創新創業專兼職教師隊伍
在校內,可以選拔一批熱衷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在校外,可以聘請知名學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界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保障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
2.組織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方面的培訓
學校要鼓勵并幫助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教育的培訓,選派有潛質且專注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參加SYB等項目培訓、觀摩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拓寬視野、提升專業能力[2]。
3.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研究室
以眾創空間為中心,成立創客俱樂部、創新創業協會等工作研究室,請創新創業方面的老師、專家來到學生中間,為學生們的新點子、新發明指點迷津;為導師們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
1.樹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信念
在教育改革之前的課堂中,教師們形成了一種較為固定的教學范式,在教學中加入創新創業元素,教師們首先要有改革信念。
2.完善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分步驟開展,可以先面向少部分有創業意愿的女大學生,通過樹立創業典型、榜樣教育等,拓展為面向全體女大學生,這樣才能在校園中真正形成創業文化。在學生入學伊始便讓學生接觸相應教學內容,創業教育應貫穿女大學生整個學生生涯周期。首先,普及化教育,這可以以公共課和必修課的形式進行;其次,創業的精英式教育,重點是培養以創業為未來職業目標的女大學生,并將創業教育的知識與其所學專業相結合[3]。
3.引入跨學科創業教育模式
培養創業能力需要“重建”學科教學過程,跨學科創業教育模式是創業課程和項目相結合。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要從能夠幫助女大學生成功創業出發,重新對學科課程進行“打亂重組”,可以開設跨學科的專業選修課,適當介紹關于經濟學、管理學、法律、稅務等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了解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規則,掌握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基本方法。鼓勵學生通過跨學科課程學習,擴大知識面。除此之外,女大學生們應學以致用,通過組建團隊進行創業實踐。
4.在課堂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侵入式學習和應用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講和學生記,而侵入式學習和應用學習則是通過工作室實踐、課外實習,讓女大學生融入課堂當中,在實踐中掌握理論。企業家精神不能通過學習或掌握一些課程來塑造,實踐對于創業教育來說更為重要。高校應支持創業教育和技術創新的實習實踐項目,并為學生畢業后進入孵化類基地、風險投資公司或企業做好準備。
5.提速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信息化建設
通過錄制MOOC、微課程和視頻公開課等在線課程,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系統,并制定課程結業證書認定制度。將翻轉課堂的概念由理論變為實際。“互聯網+教育”的方式將發展為符合新時代創業教育的主旋律。
1.樹立新的就業觀
不斷改變女大學生在擇業上的觀念,女性在職業選擇中更偏向于“穩定”,這種傳統的觀念限制很多女大學生在就業方向上的抉擇。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些就業崗位已經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不容易就業成功。例如,被視為“鐵飯碗”的高速收費站工作已經被叫停,在2019年12月底前將取消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采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女大學生要增強創新創業意識,走出一條將來更有前景、選擇和機會更多的創業就業之路。成功的女性創業者有哪些特質?首先,她們了解自己的強項,并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其次,女性的觀察力更加敏銳,善于發現自己的短板,能主動跟行業內的專家人士交流經驗。最后,女性要調整好心態,增強自己對抗逆境時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的能力。
2.提高個人能力
創業才能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培養,有意識的做好準備。在校內,可以通過書籍(如專業書籍、法律、心理學、市場營銷等)、培訓、訓練活動去積累專業知識;在校外,可以通過實習或工作,扎實做好工作,通過實踐時的學習來增長個人才能。商業意識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女大學生在學習商業知識時應培養自己相關方面的能力,如信息收集、分析事物本質、尋找商機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個人能力,為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政策宣講
大學生在創業的路上并不是單槍匹馬,國家政策的扶持可以為畢業生保駕護航。學校在畢業季可以舉辦就業創業政策宣講活動,通過校內廣播、報告會、沙龍等形式告知畢業生,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創業方面的政策,為學生畢業后貸款、申請眾創空間等提供幫助,為他們的創業之路指路、不害怕創業失敗。
雙創教育體系的建立使高職類院校的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穩步提升,這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立足校內,放眼社會,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拓寬高校的服務范圍與領域,為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