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凱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當今世界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日趨顯現,人才培養與教育形態也隨著發生變化。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及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文件,將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在“互聯網+”的時代中,為“互聯網+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順應最新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發展,教育部在2018年4月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核心是教學信息化,即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網絡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改革。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認真對待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對傳統授課模式、教學方法的沖擊,主動融入到這次教育的重大變革中來。高校也務必把握好這次變革帶來的優勢,認清這次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挑戰,積極創造條件,幫助高校教師隊伍積極轉化角色,讓教師隊伍理解本事智能的變化,提升自身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既包括國家、區域宏觀層面對教育信息化的規劃、相關機構建立、以及行動措施的部署、實施與監督、評價的管理,也包括中觀層面對學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管理和領導,還包括微觀層面教師和教育技術人員在課堂上對教育技術的使用、協調和管理[1]。雖然國家在2015年、2018年連續下文指導它的建設,但卻缺乏管理,更沒有監督機制。現在很多高校都已經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但在教育信息化的“軟件”建設上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監督管理。而對于一線教學的教師而言,因為缺乏有效及時的指導與監督評價,真正鉆研教育信息化的教師偏少,而真正能夠將教育信息化與大學授課較好的融合的更少。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的發展,必然對高校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也對高校教師隊伍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高校教育要適應互聯網+教育模式,必然使教師在課堂角色、授課思維方法產生改變,也必然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特別是信息技術方面。互聯網不會取代老師,但不懂互聯網的老師必然被淘汰。現在很多高校中存在這種情況,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對信息技術不夠精通,而年輕教師雖了解部分教育信息技術,但對專業課的理解與授課經驗有所欠缺。正是這種欠缺讓高校的某些專業教師團隊缺乏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使教育信息化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應用到課堂中,實現互聯網+教育的真正價值。
關于科研與教學的討論由來已久,輕教學重科研在現在的高校中是無法忽視的現象。高校需要科研成果,因為這關系到學校的綜合素質排名,科研也關系到國家與社會的未來。但高校的是育人教育更應該是其本色,這使高校處理科研與教學時處在兩難困境。對于高校教師而言,科研是“名利雙收”的好“差事”,高校教師搞科研,會有高校或國家的經費支持,即使是自研項目,若出了成果,高校也會獎勵;高校教師科研成果多,職稱評定也會容易。這樣,高校教師無疑會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從事科研工作,而忽視了教學,這就更難讓高校教師去鉆研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就成了紙上談兵。
“互聯網+教育”推倒了傳統意義上的“圍墻”,將已有的教育內容、方法、模式等進行了重新設計與組合,使教育資源充分流動。現在只需要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入“課堂”學習,校園圍墻、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都失靈了,教育從此沒有了邊界[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教育讓高校教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高校的學生與老師均可以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來獲取知識。學生可以看國外高校或國內名牌大學的公開課,獲取專業知識。現在很多高校學生不喜歡自己教師的授課形式、方法,轉而利用互聯網+教育學習已經成為常態,這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應該要警覺。同時,這也是機會,高校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互聯網+教育的靈活性與均衡性,學習其他高校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方法,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為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培育創新驅動型發展新引擎,國家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方面做出了戰略任務安排,也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事關教育信息化的文件。教育部在2018年4月出臺的行動計劃2.0指導全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在該計劃中,通過加強領導,統籌推進;創新機制,多遠投入;試點引領,強化培訓;開放合作,廣泛宣傳;擔當責任,保障安全[3]等一系列措施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落實。高校及高校教師應該乘著這場教育信息化的東風,順勢而為,既為國家的戰略安排出力分憂,也為自身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高校應該進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體制,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服務支撐機制。高校應該成立專門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由校領導牽頭推進工作進度,并明確部門責任,推動教學部門將教育信息化在教師中普及、應用,全面統籌本校信息化的規劃與發展。同時高校也應該在開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進行督導評估,積極引入第三方,開展獨立公正的評測,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這就落實了高校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管理和指導的作用,推動教育信息化“軟件”與“硬件”同步發展,讓高校教師積極投入到信息技術的鉆研中,使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精于專業知識,同時要對信息技術熟悉并能熟練運用,同時還能對大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這些都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高校教師單純靠自己業余時間去鉆研是遠遠不夠的,高校領導務必要提高對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的重要性的認知,大力支持高校教師積極參加提升信息化素養的學歷培訓或非學歷培訓。讓教師在教學之余,接觸并了解新的教學手段、方法,加強與其他高校教師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同時,高校可以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庫,讓精通教育信息化的老師帶隊伍,以點帶面,實現教師的校內培訓,這樣也有利于人才庫專家對本校教師問題的積極響應,提升答疑解惑的效率,有利于教師將信息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
弗瑞孟(Larsen Freeman)認為,教師在自身發展中要具備高度的自覺和自我意識,要有隨時準備接受改變的積極態度,以改變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結構[4]。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已經襲來,高校教師應該以積極態度來迎接這場變革,并主動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加強知識的儲備,進行技能結構調整。教育信息化浪潮下,高校教師應該注意轉變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者,而是教育信息化中教育的引導者,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上的合作者。高校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將最新的科學技術運用到信息化的教學中去。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特別是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已經對高校教師提出了復合型的新要求,使高校教師要突破自身專業,加強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高校教師應該發揮自身主動性,積極求變,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去獲取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同時,高校教師要積極將所學與所教相融合,在教學實踐中檢驗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與效果,在不斷的反思與反饋中提高自身教育信息化的素養與水平。提升教學效果,將教育信息化落實到自身的教學中來。
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看待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的影響,對傳統授課模式、教學方法的沖擊,主動融入到這次教育的重大變革中來。高校也應該把握好這次變革帶來的優勢,認清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挑戰,積極創造條件,幫助高校教師隊伍積極轉化角色,讓教師隊伍理解教育信息化帶來的變化,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