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博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犁 835000)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生能否全面發展成為教育界和社會的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社會更加需要能夠在交錯的各類信息中,有效的選擇并且掌握重要知識及技能的人才。自我管理即是獲得這種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目前大學生自我管理面臨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面臨更多挑戰,例如知識的爆炸、網絡的誘惑、傳統文化觀變化的社會環境,大學生往往容易缺乏自我辨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傾向從眾的心理,價值判斷模糊。二是長期處于“模板”教學,填鴨式的灌輸方式,家長的“成績比高低”觀念影響下,學生成才目標單一、滯后,自我管理的意識薄弱,使他們成為教育下的“機械學習者”,兩者的矛盾長期橫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妨礙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此本文從大學生自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中進行了管理模式完善的探索。
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培養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在青年時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抵制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侵蝕,增強自律意識,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聯系在一起,積極步入社會,快速成長。首先,自我管理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發展的具體情況,進一步指導自己的行為,找準關鍵問題,制定學習工作合理安排,形成和諧健康的氛圍,良好的氛圍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大學生處于性格再塑造時期,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很大不確定性,要及時克服困惑、困難,需發揮自我管理能力,強化學生自我分析能力,自我接受和尊重他人,以此通過了解與他人的不同差異,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協作的同學關系及師生關系,樹立起積極向上的自我形象。其次,自我管理模式的提出一改往日的舊管理模式即“被動學習”,長期以來學生在舊模式下成長起來,來自家庭“模型”成長教育方式,以及課堂“填鴨式”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又因其不重視學生與外部環境的反饋式信息交流,束縛了學生的思考力和探索力,這一現狀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95”后,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都是在經濟文化條件日益優化的背景下出生,獨生子女的優越感也更加突出,其父母對他們溺愛,忽視了子女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個性化發展以及對其正確人生觀的培養。進入大學,學生脫離了家長和中學班主任老師的嚴格管理和高考的學習壓力,進入大學生有長期的“游離感”,做事懶散,習慣拖拉,難于自律較為普遍。行為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盲目自信樂觀,遇到價值沖突時,使用不恰當的方式處理。電子產品、各類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大學生的娛樂空間迅速擴大,缺乏自我約束,學生學習與娛樂沖突,虛度時間。沒有自律意識,面對自己不感興趣,廣泛的課程學習,通常大部分人會感到無所事事,玩手機成為大學生“低頭族”打發課上課下時間的主要方式。
“95”后大學生崇尚個性,易于接受各種文化經濟的傳播,思想雖早熟,而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局面,精神動力的缺乏:利己主義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愛理解他人的行為,集體意識弱,處理問題時個人主義更為突出,價值觀趨向功利化,形成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惡性循環,導致他們一味“急于求成”,虛榮心不斷膨脹,生活不自律,學習無動力,無職業規劃的混沌狀態;盲目從眾心理,新媒體快速發展,為追求商業利益和博人眼球,新媒體在內容宣傳上不乏低俗、粗俗、媚俗等內容,加之市場監管不利,擾亂了一定的社會氛圍,造成大學生從眾心理,盲目效仿,價值觀扭曲的現象。
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他們的思考力和人生觀還未成熟,未系統化,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來自學校家庭的“模板”成長教育,忽視培養學生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停留在表層,只學“是什么”,而不知道“為什么”以及“怎樣獲得”。在這種模式的長久作用下,學生被動接受枯燥的學習,不能明白培養掌握學習方法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對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能力的下降,反過來使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不足找到解決辦法,陷入被動管理的僵局。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開展自主管理過程中,關鍵要培養他們具有自主意識和選擇能力,變封閉、被動學習為主動需要。堅持他人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發展觀點的指導下,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非智力因素塑造、自主探索的品質,管理者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創造性,從實際出發,為學生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指導和監督,將管理這把抓手放在隱形地方,突出學生自治;堅持家庭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學校要了解家庭教育狀況,及時指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家庭教育者應主動反映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及思想狀況,協助教師更好的引導大學生;堅持自律、自省、自理的原則:大學生應充分利用時間資源,安排自我管理的生活學習內容及目標。自我管理的模式不是生搬硬套、照抄照搬,要重視重新組建管理結構的思維方式。
1.促進學校管理與自我管理的相結合
制定班級管理目標,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制定班級管理目標可以促進班級積極參加學校管理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同時做自我完善過程的成長記錄本,記錄學期、學年實際達成的目標進度與理想目標的差距,最后找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檢驗自我,避免盲目從眾心理,結合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理性判斷從而真正激發他們內心的自覺性。
2.打破常規 多層次觀察問題
解決問題要依照學生發展規律,但具體問題還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將“唯一”的成才模式生搬硬套運用到大多情景中,不能思路單調。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大膽設想,增強求異意識,更新單一的成才思維觀念和模式,學生自行探索,做自我管理的主人。
3.樹立榜樣 推動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榜樣的作用是積極的正面的,優秀的品質數不勝數。學生在選擇榜樣效仿的基礎上必須符合自我發展方向,與時俱進,要遵循以下要求:榜樣必須符合實際。在向榜樣事跡學習中,不能設立人為夸大、拔高、帶有主觀性色彩描繪的人物形象,要客觀面對其成長過程。如實反映真實高尚的思想品質,這樣才能夠樹立起學生信服的形象,也使學生能更加客觀面對自己的發展道路上的疑惑和逆境;學會給自我在不同時期定位。學生應善于找到與榜樣的聯接點,學習其根本精神,而不是盲目效仿所有行為,要與自己的日常行為相聯系貫徹到學習生活中。學會給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定位,磨練人格,把握機遇,最后創造人生的價值。
大學生不僅要在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更應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尋找適合個人發展的職業道路,以廣博的知識做基礎,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