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如 張珺銘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就像“無水的池”。如何實現教育愛呢?本文認為:一方面是要對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充滿愛;另一方面,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應該對工作充滿了敬畏和熱愛。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和動力。愛,能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既尊重和包容學生,又能按學生的特點出發,有目標、按規律的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并且激勵教師自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增強職業素養。
教師關愛學生,我認為可以從分階段引導學生、尊重學生以及理解和包容學生三個方面入手。
從大一到大三,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大一時,學生離開家、離開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對于環境和生活方式有所不適;大學的學習方式較之中學時期也有了更大的變化,學生的時間更有彈性,也更強調自主學習,同學們對于學習的方式有所不適。大二時,經過一年的學習生活,學生有了倦怠感,學習和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有所減弱,表現也不如大一時理想;大三時,學生需要參加實習單位的面試,開始感受到就業壓力,可能會面對失敗和打擊。在不同的階段,面對這些不同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引導和關心學生。在新生階段,可以引導學生找到理想和目標,進而有奮斗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和寢室生活。在大二時,可以從加強寢室風氣的建設著手。一個寢室就是一個小團體,室友之間會相互影響,而良好的寢室氛圍不僅有利于學生促進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大三時,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讓學生們為求職就業做好準備,提高就業的競爭力。
我的班上曾有同學,在開學之初因水土不服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了解情況后,我帶學生去醫務室進行治療,并關心和叮囑學生的飲食情況,這名新生的情況逐漸好轉,慢慢地適應了大學的生活。我們班有個寢室,因生活方式的不同,幾個同學之間出現了矛盾。通過了解情況,我和幾位同學進行了溝通,讓他們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化解了幾位的矛盾,讓這個寢室逐漸融洽起來。我用耐心和細心,緩解了孩子們內心的不安,用愛與熱情,帶領他們走過了這段大學的適應期,幫助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找到目標,享受他們的大學生活。快實習時,我關注每個學生的求職情況,從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特長出發,為他們的簡歷和自薦信提供建議,為他們打氣鼓勁。
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復雜,孩子們基本上來自于地方縣市,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大多數孩子的成績都不理想。作為教師,不應該只看到他們的缺點,還要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如,我所帶的和所任課班級的學生,基本都有外出打工的經歷,學生們很有外出鍛煉的意識,實踐經驗豐富。
每個學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以及性格都有所不同,他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個性,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不是像“流水線”一樣,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有著相同的尺寸和規格。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神圣、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個體,他們都是獨特的存在。
每當學校舉辦活動時,我都會根據班上同學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的優勢,推薦相應的同學去參加活動。有一次,我推薦班上一個男同學去參加配樂詩朗誦,一開始學生并不自信,在我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最終在比賽中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我相信經過這次經驗的積累,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將更從容、自信,也會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
大學生正處于18、9歲的年紀,已經開始有成人的意識,但由于獨立生活、社會經驗的缺乏等,心智上又不夠成熟,因此在這個階段有著他們獨特的心理特征。這時既要把學生當成成年人,尊重他們,懂得欣賞他們,也要看到學生們個性中不成熟、孩子氣的一面,包容和鼓勵他們,更要注重“批評的藝術”,讓學生們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我帶的班級中,曾經有幾個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出勤出現了狀況。我從這幾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以朋友的身份對等的和他們進行談話溝通,了解他們出勤不好的原因,給出建議,并在隨后的日子中鼓勵他們,讓這幾位同學的出勤情況有了改變,也讓他們的成績有了提高。
學生在愛的環境中成長,這能讓學生體會到愛的美好,并從中完善自己。學生收獲了愛,擁有了對愛的鑒別能力,可以將自己的愛傳遞出去,溫暖他人,回報社會。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得到學生的信賴,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氛圍,實現教學相長。
從成為一名老師的那刻起,就有一個問題不斷在腦間縈繞,如何成為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熱愛工作是其中的關鍵之一。而不斷增強知識,以德立身,正是熱愛工作的表現。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專業基礎扎實,還要知識面廣,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不僅要不斷地督促自己努力學習,還要去強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傳道授業解惑”之職;不僅要對工作充滿敬畏與負責,還要提升教學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一次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反思和總結,以思促教,不斷進步。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注意端正自我的言行,“其身正,不令而行”①,學生對于老師的教育和要求,才會心服口服,才會視老師為榜樣。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就曾說過:“沒有教育者個人對于受教育者的直接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性的真正教育。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②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黃金階段,師生之間朝夕相處,老師的個性和性格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
教育愛,讓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遵循規律,尊重個性,讓學生快樂成長,全面發展;教育愛,讓教師關注自己,不斷努力,以身作則。教育愛,讓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