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0)
根據筆者的調查與分析,關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現產教融合,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產教融合,顧名思義,其主要指的就是社會產業與教育行業二者之間的大融合。其具體會涉及到學校和企業。
第二,產教融合還包含第二層含義,那就是產權融合。只有學校和企業二者的產權融合在一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產教融合,二者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合作。
產教融合的本質就是工與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產教融合在培養人才方面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為學生提供了兩個學習的場所。學校是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的場所,而企業便是學生們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的產所。
企業與學校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社會主體。企業和學校有著完全不同的元素和特點。企業和學校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感受到新鮮的東西,尋找到學習的樂趣。
近些年,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數量逐年遞增,很多剛剛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在產教融合的模式下,很多企業便可以從學校直接定向招生,其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產教融合,校企聯動招生,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當中,會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強大助力。在招生階段,企業參與其中,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到進入到高職院校學習,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必然會更加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
在優化產教融合組織機構的工作當中,筆者建議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進行:
第一,尋求政府的幫助。高職院校可以尋求政府的支持與幫助,由政府部門協助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公部門,并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而實現對產教融合工作的統一管理與調配,提高產權融合的高效性。
第二,高職院校建立專職服務機構。作為高職院校,要想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必須要建立起專門服務于產教融合工作的辦公機構,專項負責產教融合的所有工作。其具體可以包括:聯合企業、會計專業發展規劃、審議專業發展規模、專業調研、人才培養等等。
要想全面提高產教融合的運行效率,筆者建議可以從保障機制、制約機制以及激勵機制三個方面來進行優化:
首先,保障機制。產教融合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來輔助推行。在當前推進校企合作、維護雙方利益的最有效方式便是法律手段,從法律層面來保障產教融合的順利實行。目前,我國已經就會計專業產權融合做出了相對明確的法律規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產教融合的范疇,將會計行業協會納入其中;進一步提高會計人才培養的標準,參考會計師學會或者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人才考核標準。
其次,制約機制。眾所周知,產教融合追求的合作與融合。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高職院校,既然選擇參與到產教融合模式當中來,就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義務與責任。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必須要尊重共同利益,要相互幫助、相互依存,謀求共同發展,避免權利沖突。
此外,要進一步明確產教融合的相關協議內容,落實到細節。要明確產權融合各類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實現多方之間的相互制約。
最后,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利益的共贏。只有滿足多方的利益,實現利益共贏,才是產權融合的最強動力,多方才能夠聯系得更加緊密。在產權融合模式下,校企雙方各自的利益訴求是不盡相同的,但是,既然是合作關系,就要尋找到能夠均衡雙方利益、實現利益共贏的最佳合作方式。因此,建立互利互惠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基礎。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是現代高職院校教育與培養模式的重要方向,更是當代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的內涵所在。要想實現產教融合的理想效果,各方主體就必須要站在統一立場,尋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實現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利益共贏。會計專業是一門極具實用性的專業,產教融合模式下,學生不僅僅可以學習到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企業實際會計崗位工作當中去,親自去實踐和應用,其必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為他們未來步入社會,參與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