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鳳
(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1)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是學校的基本職能。近兩年來,社會對專業技術型人才需求大增,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紛紛涌現各特色職業院校,辦學規模日漸擴大化,高職院校競爭呈白熱化態勢。
校企合作,是大中專職業教育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提高培養質量,摸索的一條與企業合作之道路。在看重學生在校學習的同時,更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踐,使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互通有無,真正實現“互利互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實現“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思修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不可或缺部分,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優勢,從學校與企業兩方面著手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思修課時效性改革。
從總體來看,傳統教育模式培養人才多重理論而輕實踐,使得供需矛盾依舊突出。當下,在反思傳統職業教育弊病基礎上,摸索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養符合企業、社會需要的人才,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新教育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培養出了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對學校而言,通過合作,明確培養目標,保證教育質量。對企業而言,通過與學校合作培養高質量人才,利企業長久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對學生而言,清晰的市場導向,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引領,有益于學生盡早規劃職業生涯,并為之奉獻青春能量。
更加重視思想道德教育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之處,高職院校志在培養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符合生產、發展所需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術型人才;學生應掌握淵博的基礎理論知識,深入鉆研本專業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培養扎實專業技能和崇高的職業道德。
為實現預期目標,應在校企合作為背景下,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首先,在重視“思政課堂”的同時,強調“課堂思政”的建設。學院專業課教師在授課中應滲透德育思想,讓學生專業知識和道德品質同時得以提升。教師在思修課教學中,注意選取與學生專業相關、有正能量的事例,不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樹立專業領域榜樣。
其次,充分挖掘企業德育資源。建議通過德育課堂企業化和德育教師社會化兩種方式來實現。健康的企業德育資源不僅為思修課教學提供案例,而且增強了學生對企業認同感和認可度。最后,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企業飛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學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而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是高職院校職責所在。因此,學院思修課教學一方面強調堅持道德素質培養,另一方面重視創新意識培養,認為職業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缺一不可。
校企合作背景下思修課教學內容要進一步要突出學生的職業素質。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準,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其不斷自我完善。與此同時,要結合學生職業崗位特點,有針對性的從主體性、職業性、實踐性、靈活性等方面進行剖析。
在遵循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思修課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其教學內容需要結合校企文化融合的特點和企業對未來人才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學內容。
首先,采用文化育人,開展“儒家文化、生態文化、創新創業文化”為主題的“三化”進校園活動,營造具有彰顯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其次,完善、更新德育考評體系。改變傳統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成績構成,引入企業教育資源,加上企業打分模塊。將企業用人標準通過高職思修課教學融入到學生學習各個具體方式與環節中。
最后,增強德育教師創新能力。不再空談大道理,注重企業案例引導,重視塑造學生職業理想,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善于利用校企合作資源,聘請企業優秀人士到學院兼課,外聘思政教師結合自身閱歷以現身說法式教學,帶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啟迪。
改變傳統思修課教學單一方式,理論與實踐結合為思修課實現改革提供了更大可能性。思修課教師在制定本學科教學計劃時可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實數,參照學院制定的學生實訓計劃,作出合理部署。構思好思修課實踐教學主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訓,通過開展調查研究、與企業員工交流、工作中自我反思等,完成思修課實踐教學任務,實現思想認識與專業技能“雙強”。例如,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學生帶著問題到寶雞市信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陜西信創機電責任有限公司等實習、鍛煉。學生在經歷實習后,均表示感觸頗深。深深體會到企業員工和學生所承擔責任之區別,對企業人精湛的職業技能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欽佩不已。了解了企業管理,見證了企業人的日常,感受了企業文化,體驗了勞動之艱辛、協作的意義和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