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南京商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
當前,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趨勢下,國家迫切需求多樣化的人才,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戰略。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科學高效的實施這一教學模式,有助于極大的保障中職人才的培養質量,切實推動現代化企業的發展,從而為社會與國家的持續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鑒于此,本文對這一中職人才模式進行了探究和分析。
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為各個中職院校的發展以及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和依據,促使它們紛紛采取這種人才培養戰略,并且為自身的長效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例如,廣東工業大學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通過加強與相關企業及當地政府的合作,如華南設計創新院及廣州的國家集成電路基地等。與此同時,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踐,也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指明了具體的方向,有助于為企業培養出大量的實踐型和應用型人才。然而,結合當前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現狀來看,其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從而切實發揮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
在開展中職教育的過程中,雖然各級政府都充分注重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并且加強職業院校與產教融合的速度,注重校企雙方之間的合作,而且針對校企合作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然而,結合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仍然缺乏相對完善的制度體系來對此進行指導和監管。在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國家還未創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充分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和義務,例如,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勞動情況,還未確定一定的報酬標準,在具體工作時,沒有明確他們是否具有正式工的相同權益;對于參與到校企合作中的企業,也沒有依據政策制度,來為它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從而促使他們在校企合作中具有的激情不高,也無法為學生創造一個較好的實踐平臺,來增強他們的專業技能。
對于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來說,它們具有共同的職責,即是完成對人才的培養,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則不具有參與校企合作的義務。企業所追求的長效生存和穩定發展,旨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并非流失財富。因此,為了創造更大的財富,企業往往會招聘大量的人才,然而,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等,而且結合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情況來看,可以為企業供應足夠的人才,如果有些企業所具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企業要獲取勞動力,就可以直接通過人力資源市場來進行,而不必與校企合作。此外,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習活動中時,會促使企業的負擔大大增加,因此,結合以上因素,在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時,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活動中來,也不注重與學校進行合作。
一旦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能夠極大的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且為企業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則企業就會積極參與進來。然而,通過分析當前的一些中職院校可知,大多數院校具有有限的辦學條件,從而導致校企合作無法深入、有效的發展。例如有些中職院校具有相對薄弱的實訓和實驗條件,教師資源對于社會的服務能力嚴重不足,學校所開設的各種專業,也沒有嚴格依據產業的發展需求來進行,在對口專業方面,具有較低的就業率,這些因素,對于校企合作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導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職人才培養模式,無法得到有效的實踐。因此,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對于科學技術的服務水平及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對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為了完成中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從而促使其切實踐行產教融合的道路,需加大運用企業的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力度,依據院校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一辦學模式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增強院校的辦學質量和能力。為此,中職院校需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時,需充分考慮到雙方的利益,堅持共贏的合作模式,有效將產教落實到人才培養工作中來。為此,中職院校需依據該區域內的一些優勢產業,來合理設置和優化學校的專業。并且據此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應用型人才的作用,并為企業培養出大量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中職院校在教師的培養問題上,需注重對“雙師型”人才的培養,使教師積極融入到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活動中來,從而增大他們的視野和閱歷,促使他們具有大量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充足的實踐經驗,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生產實踐。
在實訓基地的建設方面,需嚴格依照相關的行業標準來執行。為此,中職院校在辦學的過程中,需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并且在企業工程師及技術人員的協助下,來進一步指導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并且就一些專業問題,與中職院校相關教師展開探討和研究,從而促使合作企業更加詳細的了解院校的設備情況及生產情況,然后從教學與生產兩方面,來分析和對比設備的實用性能,從而創建更加合理的購置設備的方案。在建設實訓場地時,需嚴格依據企業的生產標準來執行,根據企業的生產場景,來合理配置實訓場地的場景,從而為中職課堂教學,創建一個更加真實化的車間工作環境。此外,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也需嚴格按照生產崗位的需求來進行,從而促進中職院校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應用型人才。為此,院校需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調研工作,充分考慮學校的專業設置,加強搜索相關的資料,從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同時,在院校校本教材的編寫方面,需加強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的合作力度,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展開教學設計,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展開課堂教學工作。
在中職院校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模式的運用,需將政府的主導作用放在首位,依據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政府的重要功能,通過相同行業間的交流和指導,提升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充分保障這一辦學模式的長效、有序。為此,需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來維護校企合作辦學的順利實施,從而確保校企合作辦學更加規范和有序。在這一教學模式運行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需積極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并且加強對中職院校及企業的管理,明確它們的權利和義務,并就二者之間的關系作出規定,從而充分保障各自之間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各種各樣的糾紛。
綜上,在中職院校辦學的過程中,堅持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既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能極大的促進學校自身的發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因此,中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需加強探索和研究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動各個院校對這一模式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