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見強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問能有效激發學生靈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我就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誤區與策略發表一些簡單的想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誤區;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所以,就讓我們追尋智者的腳步研究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與策略。
一、提問的課堂誤區
(一)教師滿堂問,學生附和無思考、淺嘗輒止
有些教師將教學與提問兩者簡單等同起來,認為“提問”就是“啟發思維”。教師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往往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連環問,一問接著一問,結果是學生對一系列的問題應接不暇或者答非所問,不但沒有節省時間,還影響課堂教學進度。還有個別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往往設計一些沒有思維深度的、學生容易答出的簡單問題,這樣的課堂提問,有量無質,造成學生無法深入思考,無法探究問題的實質,不管學生會不會都會有一個比較洪亮的答案。日積月累,反而會使學生養成浮躁的思維習慣。所以只有合理的提問才是有利于學生廣泛思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提問效率。
(二)表述不清,學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個問題,必須是具體準確而又沒有歧義的。比如,一位教師在復習了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步驟后提出了“解應用題關鍵要抓住什么”,其實答案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抓住數量關系,一種是抓住應用題的解題步驟,但是問完,學生不知從哪個方面去回答,所以表述一定要是具體而又準確的。
(三)忽略學生個體差異,提問對象過窄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忽略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的、每個學生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為了急于達成教學目標,提出的問題往往是難度較大、程度較深,基本上超出學生的能力水平,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云里霧里,最后教師只能提問個別優秀學生。自然,課堂也成了優秀學生表現的地方。因此,教師課堂提問,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二、提問的課堂策略
在數學課堂中,如何避免低效的提問?又如何誘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并達到最好的提問效果呢?接下來我們探討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課堂提問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
教師設計課堂上提的問題,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為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服務。不能脫離目標為問而問。課堂提問不僅要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為目標,同時,也要注意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師的提問不僅是對具體知識的提問,也要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通過問題積極引導、啟發,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當然,學生也會有更好的情緒情感體驗,他會對你心存感激。“親其師,信其道”更會激發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二)課堂提問,精心預設
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喜歡表現自己,但是他們自控能力差,容易分散精力。所以在預設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時,需要創設一種能夠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環境,這樣可以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既要面向全體又重視個體差異
提問是為了啟發思維,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理解能力不同,基礎不同,思維層次不同,這些都要求教師課堂提問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可有所收獲,對尖子生,提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激勵上進;較差的同學可以回答容易的問題;對個別特優生可以提一些創新性的問題,鼓勵創新。這樣不論對于優秀生還是學困生來說都能有所收獲,每個人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常言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而科學的課堂提問恰好能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課堂提問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艾征.課堂提問應關注五個維度[N].中國教育報,2011-10-14.
[2] 閆紅梅.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誤區及應然追求[J].教育探索,2009(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