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摘 要:隨著社會前進的步伐加快,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初中語文閱讀情境出發,分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的創設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是一種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情境教學法已經廣泛運用于教學領域,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學質量[1]。但是在當前教學中,教師還是偏向于傳統的教學觀念,無法運用合適的方法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新時代下,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法,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課堂上,使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進行思考[2]。
一、在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可以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鍛煉他們的閱讀思維。例如,在教學《背影》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根據文章的寫作背景,對學生進行問題設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后對問題進行一定的思考,像“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寫100字左右的文字說說你對朱自清先生‘父親的理解。”“朱自清先生對‘父親的理解也是曲折的,體察了父愛的朱自清在表達自己對父愛的體察和領悟時,表達得非常沉重,再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語句表達得非常沉重?說說你自己的理解。”教師通過一連串的提問,讓問題來帶動學生,可以使學生能夠對作者描寫的這個父親的背影進行深刻的理解,使學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明白“愛就要大聲說出來”的道理。
二、在閱讀教學中創設多媒體情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越來越將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制作成一定的課件,使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引發一定的興趣,還可以豐富課堂形式,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竹笛名曲《姑蘇行》,在優美典雅而明快的旋律中營造一種舒泰愉快的游園氛圍。之后教師在解說蘇州園林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蘇州園林的視頻朗讀,以及展示一些蘇州園林的圖片,使學生邊聽朗讀邊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激發學生閱讀的激情。接下來著重用多媒體播放文章當中的中心句子,像“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花墻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教師用多媒體可以豐富課堂形式,使學生增強閱讀興趣。
三、在閱讀教學中創設合作情境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逐漸體現在其溝通交流表達能力上,要求其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培養創新能力,可以在交流中不斷進步。在閱讀教學中,創設一種合作情境,讓學生之間可以產生互動,實現生生交流,使課堂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都進行回答。像:在三味書屋學習了6年之后,魯迅順利考入江南水師學堂,繼而入南京鐵路礦務學堂學習,1902年又獲得公費留學日本的資格,這一切都離不開魯迅在三味書屋里打下的基礎。在經歷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后,魯迅變了……結合你們的閱讀體會,發揮聯想,思考這個題目還包含著什么樣的轉變?每個小組都積極進行交流探討,選出小組長進行回答,教師之后再對三個小組的回答進行相應的總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從幼時玩樂到少年讀書的過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從天真頑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從偏隅一園到走向世界的跨越。教師運用這種合作情境,使學生可以在交流中學習到更多,從而更能體會主題思想。
綜上所述,閱讀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將問題情境、多媒體情境、合作情境運用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可以在真實的閱讀情境中進行思考,從而提高閱讀能力[3]。
參考文獻:
[1]姚玉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J].現代交際,2017,40(6):197-198.
[2]楊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60(1):143.
[3]潘婷婷.創設問題情境,打造閱讀教學有效課堂:《課堂故事》讀后感[J].新課程(中),2018,50(18):112-1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