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娟
摘 要:當前,人文教育逐漸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而初中歷史教學是人文教育滲透的有效途徑。人文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改革內容中多次提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同時要求教育者對學生多層次培養,尤其是學生的素質發展方向。初中教育可以在孩子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之前,結合歷史加入人文教育內容,對初中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可實現大幅度提升。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大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為教育重點,以創新的方式編制教育方案,結合實際設計具體教學內容,將人文教育工作滲透到初中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人文精神;專業素質
學術界到目前為止尚未全面定義人文精神,對其概念依舊模糊。人文精神是人本身綜合性的評定,包容人對社會的多種價值。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科,其具有人文性的本質特征,極具人文教育、培養的價值。因而歷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最好科目,其在初中課程中占據人文教育的主體地位,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教師的人文教育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人文精神的學習。歷史教學中為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時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人文精神和素養。這時,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時刻走在學術的尖端,不斷提高自己。只有教師的教育理念緊跟學術前沿,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教育理念,形成自身的教育系統。同時也要求教師在不斷地反思與學習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以在實踐中更好地將歷史課堂中的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對學生起到培養的作用。
一、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
教師的人文素質與意識直接影響著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教育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老師作為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在必須熟練掌握教材的同時還需做到以下三點。其一,了解人文精神和歷史的聯系,同時掌握社會倫理、道德、政治、法律以及環境方面的知識。其二,掌握人文教育的目的及價值,以自己為榜樣教育學生,營造民主和公平的氛圍。其三,在生活中起到帶頭作用,教師知行合一才能讓學生明確人文精神,成為一個好公民。
當前的教育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在課堂上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教授的內容難免會生硬,與人文精神相背。如今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歷史教學結構出現質的變化,對教師也是一種新的挑戰。教師授課時就要不斷革新自己,將學習內容在選修與必修間穿插教授,更加突出教材中的人文色彩以及多樣性變化。因此,以教材作為出發點才能不斷創新與進步。
教師教授《抗日戰爭》時就可以對學生提問,不斷互動,讓學生在討論中分享自己最難忘的戰役。同時也可以結合當前的中日關系探討歷史,讓學生感受當時抗日英雄的精神品質。學生對問題全面看待才能更好地體會,如《新航路開辟》教學探討航海精神以及航海行為也是一種方法。教學《工業革命》時探討隨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我們又要怎么評價?教師改變自己的觀念,將自身由教育者轉換為參與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如創新、環境等問題,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加強其探索欲望。
此外,歷史教師要肩負歷史使命感,與時代相結合,時刻關注教學前沿,在關注研究史學的同時發現教程新素材,并且不斷創新,開展教學任務,成為一名研究歷史的歷史老師。學術界一直在爭議岳飛,認為岳飛不能被稱為民族英雄,在教材的不斷比較中,新教材取消岳飛原有的稱號。這也表明歷史觀點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同時一些新的史料也會對現有觀點產生沖擊。在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是得出結論,而是在通過講述對學生傳遞一種“歷史的理解是不確定的,會在社會變化后不斷變化”的觀點。我們不能通過一些人的記錄就完全肯定歷史。史官在記錄歷史時會加入自己的情緒,學習歷史我們要本著批判的精神,歷史并不是完全對的。我們應認識到現如今的歷史只是相對正確的,這些思想會影響中學生看待問題的全面性,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問題的判斷也同樣有著重要作用,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中的人文意義。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
歷史老師同樣要研究一些心理學知識,以建構主義創設場景,把學生帶入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用心去體會與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作為主體,替換老師身份,以新的朋友角色與學生一起學習。課堂上的討論環節教師也要特別關注,開展專題、探索學習模式,做一個研究型教師。同時鼓勵教師課堂上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將互聯網獲得信息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也可以通過開展英雄宣講會、走進博物館、參觀名人故居等教育模式開展多樣化歷史教學課堂。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有人文精神,選擇更好的教學手段講解教學任務。小組討論、史料分析等都可以調動學生對歷史的熱愛,同時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歷史,最終達到理想的人文精神教育培養,讓學生具備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叢國榮.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 2017(35):57.
[2]高正善.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文學教育(上),2017(5):14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