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中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以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文能力是高中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在高中作文教學中融入儒家傳統文化知識,能夠促進高中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提升高中生的文化涵養,促進高中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傳統文化的必要性,進一步探討了儒家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儒家經典閱讀;高中作文教學;應用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高中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對我國語言和文化的建構與運用,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熏染高中生的道德修養,讓高中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都得到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滲透儒家文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儒家文化中的佳句,讓作文語言更加生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思想內涵。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不斷嘗試和創新儒家文化與作文教學之間的關聯,探討利用儒家文化提高高中生寫作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二、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智慧。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儒家文化為高中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滲透和繼承我國優秀的儒家文化能夠加深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促進儒家文化的發展,培養高中生具備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學生將儒家文化應用到寫作當中,能夠從自己的視角觀察生活,利用儒家經典的思想辨析生活中的事理,擴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2.高中作文教學中應用儒家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文是體現高中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但是當前受應試化教育的影響,為了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部分高中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強調對學生寫作技巧的訓練,嚴重忽視了對學生作文素養的培養。機械化的作文教學模式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淡薄,思想膚淺,缺少文化底蘊。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引導學生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應用到作文當中,提升學生的作文品味,使得學生作文語言富有文采,思想更加深刻。
三、儒家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當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語文的人文性內容在課堂上占的比例越來越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充分挖掘我國儒家文化資源,將其合理應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使得作文富含文化底蘊,并且通過對儒家文化的應用使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文化素養。高中作文教學中應用儒家文化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措施。
1.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要循序漸進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其中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論語》《孟子》等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綿延至今,已經根植于我國固有的價值系統當中,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體。儒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補充,內容較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學生對儒家文化的應用水平和應用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研讀并積累經典素材,背誦名篇佳句,只有足夠的積累才能夠在寫作過程中靈活應用。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這些經典佳句的含義,并要求學生熟練背誦,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寫作時自然就會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將我國儒家文化的思想、言論巧妙合理地應用到作文當中去,使得文章典雅脫俗,富含文采。
2.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要挖掘文化底蘊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教師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文化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從古老的語言當中體會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感受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應用儒家文化時,不能僅僅停留于表面的字詞串講和句子翻譯上面,而要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意蘊,充分考慮當時的文化背景,宏觀把握作者要傳達的思想,理解文章深層次的內涵,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比如,李密寫給晉武帝的《陳情表》中,句句含情,既有親情又有孝情和衷情,其中真情流露,委婉暢達,即使今天讀來依然能感受到作者言辭懇切、語言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通過深入的挖掘,讓學生在寫作時學習和借鑒,提升高中生作文立意的深度和高度。
總之,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靈魂,高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滲透儒家文化,能夠推動儒家文化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耿慶嶺,韋雪艷.試論高中語文與理性思維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101-10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