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摘 要:數學自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進入學生的課堂,一直陪伴學生至高中畢業后,才會有部分文科類專業不再學習,足見數學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數學學科的很多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做題來掌握,因此題海戰術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而這種方式的單一性,導致學生自入學起,就沒能有效培養用數學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初探
在人的一生之中,價值觀、思維能力等精神層面的鍛煉,高中時期是最佳的年齡段,此時的學生處于青少年年齡段,生理發育處于高峰期,思維模式沒有定型,希望攝取一切新鮮的事物。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往往存在弊端,導致無法調動起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
高中因教學壓力大,學校為追求高升學率,采用的教學方式多為灌輸型和做題型兩類,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陷入死記硬背的單一方式,做題時大多沒有考慮過為什么要從這個角度切入,而只是單一地查詢公式套用公式。題做得很多,但基本都是按照各種類型的題型進行練習,難以利用數學思維去發現題目背后的邏輯關系。數學與哲學,一個是邏輯的具體表現,一個是邏輯的靈魂,因此,學習數學更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目前大多數高中的教育方式過于局限學生的思維能力,雖然這種教育方式可以產生諸多比賽的優勝者,但缺乏精神層面及思維的鍛煉,在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方面遠遠落后于歐美。比如近幾年美國硅谷企業的CEO人種統計中發現,華裔的數量為零,而各大名校的導師在選擇碩士、博士生時也越發不愿意選擇成績優異的國內畢業生,而傾向于更加具有思維邏輯性的學生。因此,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國內教育界而言頗為緊迫。
二、發揮數學的趣味性
在所有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式中,激發趣味是永遠的最佳選擇。高中生思想活躍,對于新穎的事物、故事或者觀點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開始自發性地投入精力去追求。數學的趣味性,恐怕很多老師難以從中提煉出來,但這不妨礙數學的魅力。簡單舉例,一個神奇的數學數字,圓周率,自學習圓周率時學生記住的唯一一點就是永不循環的無法除盡的數字,教師教學時也是如此,其實,圓周率就是數學界中最具備趣味性的數字,因為里面不規律的數字順序,將可能出現無限種類型的數字組合,可能出現你的身份證號碼,你的手機號碼,你的銀行賬戶,你的生日,而這無限的循環就是無限的可能性,這就是數學的最大魅力。還有數學的規律性,憑借一個生日即可推算出當時是周幾。這些源自數學規律的樂趣,完全可以通過一點一滴的引導,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也從另一方面讓學生懂得規律對數學的重要性。
三、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目前高中數學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都源自教案。但運用于生活,學以致用,是另一個角度的思維導向。對于學生而言,所有的數學應用公式都存在于課本和作業、考題之中,以致于數學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幾乎視而不見。在目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之下,也的確難以發覺。教師應當將這種生活中的數學,制作成課件或者是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中和學生一起分享。比如著名的電影《美麗心靈》的原型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正是因一場學生時期的一次聚會,引發了其對于均衡的思考,最終發現了著名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而這正是生活帶給納什的靈感。對于高中數學,不一定可以發現偉大的理論,卻可以體會生活中的數學魅力。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教學中交叉使用一定的生活數學案例,可以讓數學的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讓學生能夠隨時因一個生活的場景而思考對應的數學問題。
四、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照本宣科式的課堂是最無聊的課堂。學生聽著老師獨自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講知識點,講解題目,然后等待老師最終的一句問話,都明白了嗎?之后基本所有的學生都會統一回復明白了,而這其中不乏完全跟不上腳步的學生。只有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證明他在思考之前所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時最重要的一個方式是教會學生提出問題,并保持所提出問題的難度是不斷提升的。對于教師而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權利,提出任何數學范圍內的問題,不要拘束學生的思考范圍,只要是對課堂內數學問題的思考,就完全可以提出來,一個優質數學問題,自產生到解決,可以讓全班的學生都順著這個思路完成一次閉環的學習過程。在教師的修為足夠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一直提問,直到他回答不了為止。
綜上所述,上文是對我國高中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意見,在國際化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高中數學不能僅僅將學生培養成為解題專家,而要在解題之余,磨礪學生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數學思維能力,達到創新的最終目標,知識的無限堆砌,永遠難以企及創新的瞬間。
參考文獻:
[1]嚴發銀.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9):96.
[2]馬越峰.淺論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9(6):113-114.
[3]饒品爐.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路徑探究[J].成才之路,2019(6):25.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