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坤
政治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節課,課前預設了諸多可能會出彩的點,但在實際授課中,學生的反應卻是較為平淡;課下愿意花適當的時間和精力在政治學科上的學生占據的比例很小,而這樣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卻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甚至在一些學校的一些班級里,也獲得了班主任的默許。
政治教師往往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同等的價值認同和尊重,在這樣的氛圍中,會傷害到一部分年輕的政治教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職業的熱情和干勁;也會讓一部分資深的政治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在本人十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感悟出以下幾條。
一是重理輕文的思想根深蒂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論調已經在社會中持續了幾十年。加之從現實來看,大學文科的招生比重遠遠低于理科,理工科的就業領域也比文科寬泛得多,機會也多。因此在高中階段選擇讀文科的學生比例很小,而對于大部分將來選擇理科的學生來說,政治學科可學可不學,只要能夠應付學測就行。
二是對政治學科存在著一些偏見。一部分學生和家長認為政治課就是講一些大而空的理論,政治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認為政治學科的內容不需要理解,只需死記硬背,在考前背背書即可。而這樣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得到了部分家長的支持,甚至有些家長明確反對孩子花時間在政治學科上。
三是部分政治教師自身的原因。所謂“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其實是互相成就的。如果二者形成了和諧互動的關系,則會激發出教師更多的工作熱情和潛力,業務能力也會不斷提高。然而有些政治教師只是一味感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職業尊重,卻不想辦法去改變現狀,對環境抱怨,對工作產生倦怠甚至抵觸情緒。不開笑臉地進入課堂,從頭到尾也不露出一絲笑容,照本宣科,不管學生有無在聽,也不管學生有無興趣聽,完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整個課堂沉默無趣無亮點,師生缺少有價值的課堂互動,如此惡性循環,學生更對政治課不感興趣,甚至對政治教師產生厭煩感。
如何應對?
首先,無論學生一開始的學習態度如何,教師都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要忘記當初選擇成為政治教師的初心。要端正教學態度,穩定情緒,做好心理調適,不與學生真計較。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會直接受到師生關系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往往從對某個老師的信任、敬佩、喜愛開始進而對某個學科產生興趣,于是自發自愿地跟著這個老師學。所以,政治教師即便一開始可能會面對部分學生和家長的偏見甚至漠視,但是政治教師自己要有學科自信,切勿情緒化。課堂上,政治教師首先自己做到情緒飽滿,教態自信,具有親和力,學生在情感上接納我們,才能夠產生對我們的認同感,最終才會信我們的“道”。
其次,政治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能力,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構建生動課堂。為什么一些學生不愛上政治課?不僅僅是因為政治學科不是他們的高考科目。試想,如果政治課堂是生動活潑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是可以解決他們成長中困惑的,學生難道真的都不愿意上政治課嗎?政治學科的確要比有些學科的理論性、抽象性強,但是并不表示這些理論內容就只是大而空的。如何讓“死”的理論活起來,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懂得呢?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政治教師必須要學會借助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生動豐富起來,通過精選圖片、音頻或視頻,讓感性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聽課情緒和注意力。在教學實踐中,本人發現例如通貨膨脹現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公司類型的比較和分析等、國際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文化對社會和人的影響、傳統文化等知識,往往能夠激發起學生極為高漲的求知欲。對此教師應該抓住機會,結合當下時政熱點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與學生共同探究,教師主要發揮啟發、點撥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是師生相互成就的過程。
最后,政治教師應該嚴慈相濟。在實際工作中某些政治教師往往出現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無視學生的課堂表現,完全的“放養式”,喋喋不休把課講完就算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一堂課儼然變成教師的一臺“獨角戲”。另一種是過于嚴厲,缺少親和力,把課堂管得過死。在壓抑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從情緒上就開始抵觸教師,更不會與教師發生有質量的教學互動。一堂課就是教師的“一言堂”。因此,要做有原則有底線有溫度的政治教師,對于政治課堂的整體把握應當是嚴肅活潑,在課堂上立好規矩,對于不守規矩的學生必須給予適當的懲戒。
2019年3月18日,國家領導人在學校思想政治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因此,作為政治教師,必須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進,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