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暉
摘 要:新課改提出,數學教學要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將發散學生的思維作為根本,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發散思維;課堂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作為數學教師,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采用高效靈活的方法,在循序漸進中發散學生思維。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發散學生的思維為根本,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在循序漸進中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要想發散學生的思維,就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課堂氛圍,放松學生的身心,消除學生緊張、畏懼的心理,讓學生不再受到教師的束縛[1]。
首先,教師要將課堂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留有思考與交流互動的空間。其次,教師要與學生展開心靈與情感上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觀點,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因材施教。作為教師要細心聽取學生的問題與意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并且積極主動與學生一起展開互動交流,給予學生相應的激勵與鼓勵,帶領學生一起展開學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批判,敢于質疑,主動學習。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內容都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作為數學教師,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快速敏捷的心智,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很多的信息內容。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就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與理念,深入鉆研數學教材。首先,教師要將教學目標細化,重點知識優化,難點知識簡化,為學生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學習主線,理清學習思路。其次,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2]。在初中數學教材中,空間幾何類型的知識,都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結合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展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交流互動中找出答案,發散思維。最后,教師還要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教材內容的創編。為學生的思考留出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翱翔在數學的海洋中。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數及其圖象”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如: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探索過程,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有層次的遞進上升的概括歸納過程。教師就可以從一元一次方程進行引入,讓學生通過思考與推理,學會舉一反三與觸類旁通,最終發展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能力。
三、做好課堂引導
數學的學習,最為重要的是學會靈活運用與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作為數學教師,還要做好課堂引導工作,通過精心的策劃、設計、組織,讓學生展開思維發散,知識獲取。首先,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學習狀態,為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帶著自身的真實情感,去觸摸、體驗與感悟數學知識,找到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3]。其次,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與優勢,引導學生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拓展。定期展開思維訓練,讓學生在一題多變中開闊思路,提高能力,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最后,教師還要適當地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取更多數學知識,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加深對數學的印象與理解。
例如在教授“相交線”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學習狀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湛江海灣大橋,然后讓學生從圖片中找到相交線與平行線,然后根據自身的已知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發散學生的思維。
四、激勵學生展開聯想
發散性思維具有獨特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聯想,要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實現手腦并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探討與猜想數學知識的來源與解決方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看法,將數學概念進行整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更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做好課堂引導;激勵學生展開聯想等措施,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尉娥.談初中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J].新課程(下旬),2019(9):198.
[2]楊白華,吳遠新.談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中外交流,2018(17):121.
[3]左德俊.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J].讀與寫,2017,14(36):13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