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利青
摘 要:文言文是漢語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學文言文不能只圖形式、擺花架子,華而不實,必須嚴謹求實。從字詞句入手,誦讀理解,打好“言”的基礎,然后找到切入口進入“文”的探討,結合文本內容,知人論世,體會文章內涵,了解作者思想。無論是“言”的理解,還是“文”的分析,緊承學生思維上限的教師講解都是必需的。以“先學后譯,先學后教,講必跟進”為原則的教學流程為“熟讀背誦,結合注釋,自主翻譯,質疑問難,教師講解;分析文意,方法引領,補充資料,知人論世,合作研討,發言展示,教師講解”。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言”“文”并重;講解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難點部分。因為文言文本身的特點,文言文教學的有效與否關系著學生對母語的理解深淺,關系著學生語言素養可持續提升可能的大小,更關系著學生對民族文化領悟與傳承的能力大小。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理應成為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自覺。
一、浮華從教的危機與思考
參加工作伊始,正趕上熱火朝天的新課程改革,一股腦兒地推陳出新,蠻有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勁頭和態勢。整天聽著新課程的講座,看著新課程的各種文獻,“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是陪伴者”等等言論就像“洗腦”一樣不絕于耳。教學實踐經驗為零的頭腦,便任由這些信息不切實際地滋生猛長,再加上正使用的新課程試用版教材將文言文單元的單元主題擬定為“讀讀背背,了解大意”,我最初的文言文教學便理所當然地墮入了一種膚淺敷衍、華而不實的深淵。
猶記得教學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很長的一篇文言文,備課根本不仔細考究字詞,教學設計居然不安排學生翻譯。課堂上只是一句簡單的根據注釋了解大意,然后就是執行很“自得其樂”的設計——寫導游詞,談感受,與柳宗元對話等等。教得狂妄,學得虛空。一篇文言文教學結束,不論是“文”還是“言”,學生基本是一頭霧水,然后只是一味地背誦默寫,默寫背誦,最后考試順利通過。
當時還很是得意自己的所謂“整體感知”教學法,頗不齒于老教師的逐字逐句講解分析,總覺得自己是新課程改革的弄潮兒,是自絕于迂腐陳舊的教學骨干?,F在想來當時真是淺薄到可笑的地步。忽然悟出,有一種自信來自無知。
是當年的學生上高中后反饋回的信息,引起我的懷疑和反思。初中的文言文學習與高中的學情儲備要求嚴重脫軌。在以后逐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意識到課程無論怎么改革,課上教師的講解不是罪過而是必要,專業知識不是累贅而是基礎,逐步意識到學習不能僅憑興趣更需要意志和耐力,學習不能只在輕松中浮游也需要在沉重中堅持,從而對文言文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認知。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發源地,是漢語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帶領學生從文言文中汲取母語的精華,從文言文中感受文化的內涵是文言文教學的任務所在,也是別的教學內容無力承擔的。所以,文言文教學是應該以嚴肅的態度、嚴謹的方式進行,絕不能流于一些不痛不癢的所謂語文活動中。
二、嚴謹教學的嘗試與落實
執教文言文《醉翁亭記》,整個教學設計從“言”和“文”兩個方面展開。從“言”入手,在學生根據注釋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教師答疑解難,關注虛詞“也”“而”的用法,關注駢散結合的句式特點,關注文言實詞的積累,關注成語的提煉,關注詞類活用等特殊用法……課文中涉及的古代漢語知識不求講深講透,但必定要提及,因為這是學生長久發展需要的語言知識,是與高中接軌必備的知識儲備。當然這不是滿堂灌,教師的講解是在學生自學后的答疑解惑、補充提高。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才是具有促學生可持續發展功效的教學。
文言文教學中“言”的部分是基礎,所以不需計較課時多少,一定要穩扎穩打。有如此打底,“文”的教學設計才有意義。學生對文章語句很熟悉了,隨便看到一句即可知道句意,才可以分析文章內容,領會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有了堅實的基礎才能有發揮創造的可能和效果。
理解文意,我采用抓住文眼切入文本,知人論世深入文本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主旨領悟思想。
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歐陽修”“滁州”“瑯琊山”“醉翁亭”,因一篇經典散文的學習,最近都上了語文課的熱聊榜。全文21個“也”,23個“而”的巧妙運用,再加上駢散結合的句式特點,誦讀本文,會有一種超強的節奏感。建議大家句尾的語氣詞“也”適當拉長一些音調,還會有一種回環的音樂感覺。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輕松的聊天開啟一節課,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學習壓力感,使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興致。
評價學生齊讀情況后,出示按要求找原句的測試題目,指導學生回答并完成全文串講。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活學生的記憶,對全文內容有比較清晰的整體把握,為本節課的深入探究打底。
“醉”和“樂”兩個字在文中反復出現,必定是文中的關鍵字眼,關注它們,就可以走進文本,直達主旨。事實上,所有的文章都是這樣,這樣的關鍵字眼傳統意義上稱為“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
從文中分別找出含有“醉”和“樂”的句子并翻譯,出示“醉”的幾種解釋和關于作者歐陽修的一段資料,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句知人論世探討作者的“醉”屬于哪一種,探討文中寫了哪幾種“樂”。
學生自由尋找最心儀的合作伙伴結成聯盟,結合原句、詞意解釋和背景資料研討作者的醉屬于哪種醉。然后發言展示研討結果。學生基本能說出作者因酒而醉和因山水陶醉。
然后用同樣的過程解讀文中的“樂”有哪幾種。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重點講解歐陽修“醉”中的無奈和欣慰,“與民同樂”的內涵,全文“醉”與“樂”的統一,進而拓展引申到中華民族“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帶領學生切實感受一代大師的精神風貌,深入理解名篇的思想文化內涵。
“文”的分析仍然是先學后教,但從文本表面深入文本內涵的方法是教師一步步引領的,學生在一步步分析本文的過程中也掌握了一種深入文本探討主旨的方法,這就是授之以漁。學生在方法的引領下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但總會受制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閱歷局限,其發言彰顯出已有思維的上限,此時唯有教師的精致講解才能進一步提高加深拓寬,學生才能有真正的收獲,才能實現有效課堂。
歐陽修的“醉”除了因被貶郁悶借酒消愁不勝酒力而醉和欣賞山水美景而陶醉外,還有對當時社會朝廷的無奈和歪打正著理想得以實現的欣慰。所謂“與民同樂”就是歐陽修把“在自己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和樂”作為最大的快樂。歐陽修的“與民同樂”和范仲淹的“先憂后樂”是一脈相承的,這種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文人良知和情懷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有落魄不改憂國的柳宗元,潦倒不忘蒼生的杜甫,為了新中國隱姓埋名、披肝瀝膽的革命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精髓。結尾處一句話“醉能同其樂”將“醉”與“樂”統一在了一起,醉是表象,樂是實質,“醉”的原因是發自內心的“樂”,“樂”的表現形式是狂放不羈的“醉”,兩者是一致的,這一句就是本文的主旨句。
以上的拓展和拔高就是我在學生展示發言后的講解。
兩個關于文章內容和主旨的選擇題快速進行當堂檢測后,以我草擬的一副對聯結束課堂“山水美貶謫苦國事憂而醉,風景佳百姓和滁州安為樂”。
歐陽修的生花妙筆為讀者展示出一方自然美景一個生活場景,教學中的深鉆細研讓師生共同領略到了一代大師的精神風貌,并觸及到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底蘊。
《醉翁亭記》作為初中階段一篇經典文言文,理應從細入手,從深理解,從牢記憶。后期的背誦默寫更是應該毫不懈怠地跟進。我相信,這樣下來,學生對這篇文言文會終生難忘的,不論是“文”還是“言”,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多學生從中得到的滋養會越來越明顯的。
三、反復實踐的沉淀與歸真
一年年的教學實踐,我的文言文教學在“先背后譯,先學后教,講必跟進”理念的支撐下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流程:熟讀背誦,結合注釋,自主翻譯,質疑問難,教師講解;分析文意,方法引領,補充資料,知人論世,合作研討,發言展示,教師講解。
縱觀始終,我的文言文教學由浮華的形式追求走向扎實的文化向往,由盲目迎合跟風而怯于羞于講解轉變到為收到實際效果而認真地拓寬拔高講解。
教學文言文,不能一直想著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更要鼓舞學生的斗志,去艱難地探秘靠近。學一篇文言名篇,需要投入智力、體力,然后才能受用終身。學習文言文,就是在走向高深,走向內涵,走向文化,老師以嚴肅嚴謹地教來帶動學生嚴肅嚴謹地學才是教學文言文的正道。
參考文獻:
[1]李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核心素養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12):31-33.
[2]楊東增.初中文言文教學低效歸因及應對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