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數學閱讀是指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方法、觀念來認知、理解、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習得活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本文對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學內容、教學原則以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當今具有時代特征的口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應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諸種能力。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中考數學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閱讀教學。本文試圖對初中數學閱讀教學作一番探討。
一、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
數學閱讀是指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方法、觀念來認知、理解、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習得活動。初中數學閱讀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數學閱讀有助于提高數學語言水平及增強數學交流能力。數學交流是指使用數學語言、數學方法進行各類數學活動的動態過程。無論學習數學還是使用數學,數學交流都有極重要的作用。而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因此,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根本。
2.數學閱讀有助于充分發揮數學教科書的作用。數學教科書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
3.數學閱讀有助于個別化學習,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現代教育要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要想使數學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
二、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特殊性
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但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數學閱讀又有不同于一般閱讀的特殊性。
1.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由于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必須認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理解每個術語和符號,并能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2.數學閱讀要求精讀。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段數學材料或一個概念、定理或其證明時,他必須了解其中出現的每個數學術語和每個數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匯。因此,瀏覽、快速閱讀等閱讀方式不太適合數學閱讀學習。
3.數學閱讀往往是讀寫結合過程。數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容、反例、變式、演算推理等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以便順利閱讀。
三、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閱讀內容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閱讀法則概念、定理。數學課本中的法則、概念的敘述都非常嚴謹。要正確理解概念中的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弄明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是說既能區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適用范圍。
2.閱讀數學公式。弄明白公式的來龍去脈,會推導公式;明白公式的特征;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弄明白有關公式的內在聯系,了解公式的運用、逆用、合用,變用和巧用。
3.閱讀數學例題。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和課本比較解法的優劣,并使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捷又符合書寫格式;注意總結解題規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四、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學原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應當遵循如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從根本上承認和尊重受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動地參與到數學閱讀活動的全過程中來,將自己進行的閱讀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的監控,調節,逐步學會探索地進行數學閱讀與數學學習。
2.差異性原則。學生在個體發展區、學習方式、知識基礎、思維品質等多種因素上的差異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也決定了教師必須對不同層面學生給以不同的關注,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重點對個別閱讀能力較差進行指導。
3.反饋性原則。個體的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及時、準確、適當地對學生的自我監控做出評價,指導他們逐步學會對學習方法,策略運用及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同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所用的策略及結果進行調控和改進,不斷提高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和數學認知結構。
五、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教師通過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掌握閱讀方法。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不斷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一是教師先編擬提綱,讓學生在提綱的指導下閱讀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通過閱讀達到初步認識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目的;二是教師恰當地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點拔,使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三是重在設計問題或學生提出問題,加以探究與應用,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拓展閱讀內容,培養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數學教材,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探索規律、鍛煉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數學美。此外,課外數學對于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閱讀材料。拓展閱讀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興貴等.新課程數學閱讀教學新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 邵光華.數學閱讀--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J].數學通報,1999,10
[3] 陸書環,傅海倫.數學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 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