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辨能力對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闡述思辨能力的內涵,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途徑創新。
關鍵詞:思辨能力 培養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創新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過于注重英語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一種令人擔憂的思辨能力缺失。近年來,為了適應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逐漸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1.思辨能力的內涵
自從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于1909年提出“反思性思維”概念以來,思辨能力研究對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巴內特(1985)將思辨能力定義為“根據證據擴展證據,以填補證據空白”。[1]埃尼斯( 1989)提出,批判性思維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反思性思維,集中于具有潛在信念的決策和行為”,并將思辨能力定義為“基于所相信的和所做的來理性和反思性思考”。[2]近20年來,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思辨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此外,思辨能力的研究還可以從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產生了新的理論。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學者也從90年代開始研究思辨能力。黃源深教授(1998)把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 、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稱之為“思辨的缺席”。黃教授進一步指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創造力 、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人的素質。大學英語教師應避免過分關注語言知識向學生的傳遞,而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應當注重活躍學生的思維,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3]文秋芳教授(2008)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層級理論模型,將批判性思維分為兩個維度:認知與情感。認知維度包括三個核心技能,即分析、推理和評價;而情感維度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五個基本特征。文教授認為,在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能激發自己的研究欲望和創新欲望。[4]
思辨能力在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和知識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識別、選擇、辨別和評價能力的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優先考慮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不宜過于強調簡單的基本技能和語言知識。在此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模式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2.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創新
2.1轉變教學觀念,重塑師生角色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因此,有必要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具有質疑精神,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會提高。
換言之,大學英語教師的職責應該從傳授知識轉移到激發學生的新觀念上來。教師是課堂中不同觀點和觀點的發現者,也是轉換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因為他們從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習者轉變為知識形成的積極參與者。
2.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將為思辨能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教師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辯論,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他們真正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思維方法。同時,學生在監督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的過程中要進行自主學習計劃、自我管理,亦有利于思辨能力的提高。
2.4 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注重考試思辨能力的培養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課程,更是一門拓展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在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中,教師和學生過分關注基礎知識,而忽視思辨能力的培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思辨能力越來越差。因此,學校應改革現有的評價體系,打破考試內容固定樸素、考試形式單一、知識積累集中的弊端,加大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與測試力度。
3.結論
思辨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值得外語教育工作者重視。思辨能力與外語教學的結合仍然是中國的薄弱環節。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進行多維度的教學改革。大學英語教學要正確處理語言學習與思辨的關系,既要保證學生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準確性,又要保證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然而,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外語教育工作者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注釋:
[1] 見Bartlett,F.C. Think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 [M].London: Allen & Unwin, 1985.
[2] 見 Ennis,R.H. Critical thinking and subject specificity: clarification and needed research[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 18(3):4-10.
[3] 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及外語教學.1998(7): 1,19.
[4] 文秋芳. 論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8(10):29-3
參考文獻:
[1] 王祥兵,劉晶.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12):92-98.
[2] 文秋芳. 論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3] 喻昕.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 山東社會科學,2015(12):347-348
作者簡介:劉建軍(1983年9月),男,湖南衡陽人,湖北中醫藥大學教師 職稱:講師 學歷: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及英語翻譯,工作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