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美
【摘 要】本文以李清照《一剪梅》的課堂教學為例,論述在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將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具體措施,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與體驗感,讓學生從中更好地體悟詩詞的美。
【關鍵詞】詩詞教學 信息技術 一剪梅 配樂朗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118-02
21 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互聯網+”已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為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又迎來新的機遇。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讓傳統教學煥發生機,考驗著每一位工作一線的教師。教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也就是教育信息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在這里筆者選擇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信息化教育。”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黎加厚則認為,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簡單地等同于計算機化或網絡化,而是一個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榮華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這些說法雖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育信息化這個概念,但他們都給現代社會的教師提出了一大挑戰。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信息技術豐富了現代教育形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手段,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能脫離教學談技術,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發展,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曾經的“粉筆”“黑板”“講臺”三合一的教育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在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唯有加快學習步伐、更新觀念,才能成為時代所要求的合格教師。信息技術的介入,為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筆者希望通過無數次的嘗試,探索出最佳的方式,這也是筆者努力的方向。接下來,筆者將通過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來談一談如何在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貫徹教育信息化這一理念,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剪梅》是人教版中學語文高二年級選修課文,它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篇”中的推薦作品。本單元主要學習和領會中國古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的表現方法,深切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意蘊美和情感美。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老師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已經使學生對詩歌鑒賞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對于李清照來說,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已對她有一定的認知,因此教學也相對有了一定的基礎。
在課文預習部分,筆者設計了幾個小專題,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上網收集相關信息。第一組查閱李清照生平資料,并做成課件;第二組制作詩歌朗讀視頻。
為了快速進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入部分,筆者使用多媒體播放鄧麗君的歌曲《月滿西樓》。優美的歌曲既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讓同學們對詞作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將學生帶入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按照課前預習安排,接下來由學生小組上臺,通過課件展示和講解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經歷。這樣既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學生的 ppt 展示資料包括:(1)知人(作者簡介):李清照的基本信息、人生經歷、成就和風格。(2)論世(背景鏈接):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佳話。好的教育應該是喚醒的教育,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也增強了其研究意思,特別是這一過程有助于照顧后進生,并通過幫帶作用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詞作本身在古代就是可歌可詠的文學樣式,所以美文一定要通過美讀才能煥發出其本身的光彩。為了幫助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美、體味詩歌情感美、品味詩歌意境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使用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并讓學生跟隨音樂跟讀。在此基礎上展示課前同學們制作的朗讀視頻,評一評哪位同學的朗讀更契合詞作的情感基調。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教學材料,比如視頻和音頻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的盛宴,甚至讓學生能夠聆聽來自遠古的音樂,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在本次教學中,多樣的閱讀方式,包括聽讀、跟讀、朗讀,三者相結合,很容易幫助同學們理解詞作中“愁”這一詞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筆者將問題探究落實到合作探究中,讓同學們思考在詞作的上片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意向來抒發其愁感,并進行賞析。意象鑒賞是學生理解詩歌的突破口,也是學生在詩歌賞析中的攔路虎。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筆者通過 ppt 展示與意象有關的圖片與詩歌。如月本身就有月圓月缺兩種景象,這兩種圖景正好象征人世間的團圓與分離,正如宋代詞人蘇軾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圖片加詩句的組合較容易地幫助學生理解《一剪梅》詞作中“月”這一意象。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它最容易引起詞人的愁思。詞中的作者于此時正與丈夫相隔萬里,月圓人卻無法團聚,怎能不愁情滿懷呢?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精美的圖片展示一方面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在意象和作者的情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李清照的詞作《一剪梅》是一首流傳千古的美作,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詞作情感的理解,也為培養學生及時運用課堂所學素材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將全詞改寫成情景連貫、意境優美的抒情散文 (可適當添加詞語)。在這一過程中,筆者通過希沃授課助手 PC 端軟件和手機端軟件,基于 Wifi 網絡相連下,實現移動終端與電腦 PC 之間的互聯互動。先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實物拍照并傳輸至電腦 PC 端,以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示,然后讓學生配樂朗讀。在這里,筆者摘取一位同學的作品:“秋天又到了,院中的荷花漸漸凋謝,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家中潔凈如玉的竹席透出一絲涼意,我輕輕脫下身上的羅衫,乘上蘭舟獨自出游。我百無聊賴,抬頭望著天,心中想著什么時候大雁能給我帶來丈夫的消息,什么時候才能夠見到丈夫,回到從前的幸福生活?難道我與丈夫注定只能在夢中相遇嗎?不,老天你為什么要這樣折磨我,我到底做錯了什么?想到這里,我落下了辛酸愁苦的眼淚,就讓這心中的凄涼與團聚的渴望都隨我的眼淚飄散吧。雁群排成人字形在黃昏的天空中緩緩飛過,就如從前我與丈夫形影不離。天色越來越暗,我不知道自己飄向何處,此時我多想為遠方的丈夫彈奏一曲,祭奠我即將逝去的青春。”同屏技術的使用,幫助教師把學生的習作及時有效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一方面可以與同學分享,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及時點評與反饋,豐富了課堂內容,同時能很好地進行示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21 世紀,信息技術的浪潮已向我們奔涌而來,作為一線教師,只有抓住機遇,把信息技術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才能成為時代所要求的合格教師,才能做時代的弄潮兒,站在大潮的浪頭迎接更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與特征[J].山東電大研究動態,2002(6)
[2]黎加厚.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