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存在問題,提出教學的多元化、教學的互動化以及教學的數字化等教學策略,以凸顯教學效果的生動性、豐富性,讓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更加科學高效,讓學生在有效的策略引導下發展自身的音樂潛能、提升音樂素養。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 多元化 互動化 數字化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167-02
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課程中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但是因為傳統鑒賞教學的局限性,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針對互動教學少、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觀念陳舊等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開展創新思維的教學,通過教學多元化、數字化、互動化的有效方法實施,全面激活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參與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探究,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使高中音樂鑒賞課堂在活躍的氛圍中高效進行。
一、滲透文化,深化學科素養
音樂鑒賞課堂,不僅僅是一味地聆聽,也要適當滲透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文化內容。文化滲透是科學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應該得到廣大教師的全面推廣。通過有效的滲透去深化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知音樂的內涵,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文化滲透要緊扣主題,要圍繞主題層層展開,才能讓欣賞更加深入透徹。
(一)追溯背景,提升境界。在進行音樂作品欣賞時,應該結合作品創作的相關背景來展開有效的學習,讓學生在追溯背景創作的過程中,實現深入的探究,達到境界的提升,為高效課堂的打造提供更多的輔助資料。每一首歌的創作都有其創作背景,創作背景關系到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是欣賞教學深入開展的有利依據。為此,教師要多搜集有關音樂作品創作背景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聽賞作品。
例如在聽賞音樂作品《長江之歌》時,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展開詳細的學習探究,從創作的角度全面認知作品。《長江之歌》是大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歌,由胡宏偉作詞、王世光作曲,歌曲旋律奮進激昂、氣勢磅礴,通過對長江的贊美,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引入相關視頻資料,針對歌曲的創作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升他們的欣賞境界,促進他們鑒賞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結合歌曲的創作背景對歌曲展開全面的分析、討論,讓學生在生動的課件輔助中,達到深入探究的目的,從而改善傳統音樂鑒賞只注重聆聽卻往往忽略對創作背景進行探究學習的弊端,拓寬學生認知作品的空間,幫助他們深入探究音樂作品的主題,理解音樂內涵情感,達到理想的聆聽效果。
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作品,針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全面的學習,幫助學生在視頻課件的輔助下,走進作品的深處,讓他們提升欣賞的內心境界,實現高效欣賞的理想效果。
(二)多元對比,強化認知。高中音樂欣賞課堂往往存在方法單一的不足,為了解決這一教學問題,在欣賞課堂中提倡多元對比的教學策略,即運用有效的對比來強化學生的認知,幫助他們全面提升鑒賞的聽辨能力,充分感知音樂的無限魅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讓他們在對比聆聽的過程中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特色,實現高效聆聽的目的。
例如在欣賞“獨特的民族風”單元時,教師引導學生實行多元的對比聆聽,將多個民族的歌曲帶到課堂中,讓學生對各民族的音樂特色有更清楚的認知,幫助學生在豐富的課堂中實現有效的聆聽。教師可以結合課本讓學生聆聽內蒙民歌《遼闊的草原》、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民歌《牡丹汗》,讓他們邊聽邊互動探討,說一說自己聆聽的感受,用自己的言語總結一下各民族音樂的風格特色,激活音樂課堂的學習氛圍。
教師為了讓音樂鑒賞課堂開展得更加有效,在課堂中實施多元化的對比聆聽,讓學生在對比中更深入地感知作品,實現對音樂作品的全面分析,高效完成音樂鑒賞任務。
二、加強互動,碰撞思維火花
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應該提倡互動式的教學,用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來改善鑒賞課堂缺乏交流的現狀,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互動學習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教師要注重互動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學習。
(一)交流分享,融合個性觀點。欣賞教學提倡互動交流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中要激發學生互動交流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心得、展現自己的個性觀點,讓欣賞課堂在活躍的氛圍中有序展開,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開發。
例如在欣賞“貝多芬”一節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貝多芬的一系列交響曲,課本中涉及貝多芬的兩首曲子,一首是“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第三樂章)”,一首是“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教師分別播放這兩個樂章,并結合聆聽展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融合自己的個性觀點到研討的互動中,促進彼此欣賞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圍繞貝多芬的交響樂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如:“這兩個樂章分別給你怎樣的聆聽感受?你更喜歡哪一個樂章?除了這兩個樂章之外,你還聽過貝多芬的哪些作品?”教師通過問題的設置去實現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幫助他們展現個性的思維。
為了彌補高中音樂課堂互動交流少的缺陷,教師在音樂鑒賞中開展互動交流的研討活動,引導學生在問題的討論中交流心得、分享感受,促進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查詢資料,學會自我修正。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結合資料的查詢工作,通過借助網絡這一有效途徑拓展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范圍,幫助他們自我修正,對相關問題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和理解,促進音樂欣賞教學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學習“京劇大師梅蘭芳”一節時,教師可以結合網絡進行有效的查詢,讓學生全方面認知京劇、認知梅蘭芳,幫助學生感知京劇藝術的無限魅力,改變學生對戲曲藝術偏激的認識,讓他們愛上京劇藝術。教師結合網絡資料向學生介紹京劇大師梅蘭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梅蘭芳出生于北京,是中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在他從藝的五十余年中,推動和發展了京劇旦角的藝術,形成了自己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世人稱為“梅派”,梅蘭芳留下了許多傳世的經典之作,如《貴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漁殺家》等,他不僅注重自己的藝術表演,還注重京劇藝術的傳承,先后培養學生 100 多人,為“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結合梅蘭芳的經典唱段讓學生進行全面的聆聽欣賞,培養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喜愛之情。
除了聆聽“梅派”的相關唱段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聆聽欣賞課本中提供的相關劇目,如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雄心壯志沖云天》、現代京劇《杜鵑山》選段《家住安源》,讓學生在對比聆聽中感知京劇門派的風格迥異。
三、鏈接數字,提升課堂效率
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網絡的融入,教師要鏈接數字教學來提升欣賞課堂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生動的多媒體教學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打造高效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數字教學的融入打破了課本教材的局限性,摒棄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枯燥,讓欣賞課堂趣味生動。
(一)拓展資源,豐富視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要有效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數字化的教育途徑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在科學的教育引導中全面學習、有效提升。數字化的教學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能激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拓展知識的一種科學手段,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模式。
例如在欣賞“藝術歌曲的成熟—— 舒伯特的歌曲”一課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展開數字化的教學,讓學生對舒伯特有全面的認知:舒伯特全稱弗朗茨·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1828 年 11 月 19 日,舒伯特結束了他短暫的生命,享年僅僅 31 歲,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 1000 多首作品,他的音樂才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也成為繼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后的維也納音樂作曲方面的一位奇才。教師結合網絡視頻,引導學生了解有關舒伯特的生平,同時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聆聽舒伯特的《魔王》《鱒魚》《菩提樹》等音樂作品,并讓學生觀看相關作品的視頻資料,幫助他們在數字化的課堂中生動聆聽、高效欣賞,提高鑒賞課堂的學習質量。
為了實現有效的欣賞,教師借助數字化的網絡教學,拓展音樂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在全面的聆聽中更深入地探究,為高效鑒賞課堂的實現提供可靠保障。
(二)翻轉課堂,形成能力。音樂教學要體現靈活性和生動性,教師在帶領學生聆聽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要創新教學思路,實施翻轉課堂,讓學生在有效的實踐鍛煉中形成能力,帶動他們音樂潛能的充分發展。
例如在欣賞蕭友梅的《問》這首歌曲時,教師實施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先聆聽再在課堂中開展和聲訓練,促進學生耳朵聽辨力及音樂表現力的全面發展,讓欣賞課堂進行得更加有效。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先聆聽,在課中再組織學生進行二聲部的合唱訓練,讓學生分聲部來感受音樂的旋律美,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水平。蕭友梅的《問》這首歌曲旋律簡單,結構短小,很適合進行課堂合唱的排練,教師可以結合科學的訓練策略,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引導他們在聆聽中愉悅地歌唱,促進學生合唱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教師為了促進學生音樂合唱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中開展歌曲的和聲練習,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鍛煉自己的聽辨能力和感知能力,讓學生在合唱的翻轉課堂中得到能力的有效開發。
總之,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教師要針對傳統課堂存在的諸多問題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基于問題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用豐富多彩的教學策略去激活高中的欣賞課堂,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方面的能力,讓鑒賞課堂開展得更加科學生動、更具實效。
【參考文獻】
[1]潘來好.分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J].成功(教育),2013(16)
[2]趙 楠.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創新研究[J].音樂時空,2011(10)
[3]李豐意.音樂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1(2)
[4]楊立春.探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創新[J].吉林教育,2010(28)
【作者簡介】梁家國(1977— ),女,漢族,廣西橫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任職于南寧市橫縣第二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