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玫瑰
關鍵詞傳媒企業 版權 品牌
隨著互聯網科技不斷向縱深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各種商業應用和傳媒產品不斷滲透,改變著社會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洶涌而來的新媒體浪潮把普通民眾直接推到了大眾傳媒的最前沿,但是絕大多數民眾并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各類媒體侵權現象、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和侵害公民、企業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傳媒界出現的這些新問題,亟需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調整和解決。從傳媒企業的角度而言,侵害他人版權或者被其他企業及個人侵犯版權都需要妥善及時地加以解決。因為就傳媒企業而言,知識產權屬于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從版權的角度,分析傳媒企業如何強化版權保護力度,進而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市場分量和行業競爭力。
隨著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對經濟的貢獻率日益提高,傳媒企業的商業和產品屬性也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在政府統一指導下進行的行業市場化轉型也逐步完成了資源配置、資產重組、企業整合等步驟,呈現跨越式發展的態勢。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企業的版權意識薄弱、保護力度不足,從而導致傳媒企業的自身特色不夠突出、發展緩慢甚至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傳媒企業版權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版權保護是傳媒企業在今后發展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二是目前我國傳媒企業的版權保護意識普遍不強不強,版權保護力度不足。傳媒侵權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我國傳媒業的發展環境與國際同業之間較大的差距。這幾種表現在三個層次:傳媒業還沒有建立規范的行業性協會或者類似組織機構,這無疑提高了版權保護和維權的難度;傳媒企業的領導者還沒有形成強烈的版權保護意識和戰略眼光;傳媒從業者個體則普遍欠缺版權教育和相關訓練。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無意識…‘非故意”等侵權現象時有發生,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版權保護效益。在新媒體時代,傳媒企業侵犯(被侵犯)版權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對傳統媒體時代生產的作品的版權侵權
我國的《著作權法》明確規定作品的使用權、復制權、發表權、傳播權等必須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擅自將未經許可的作品公開或向不特定工種和人員提供作品都是侵權行為。許多傳統時代的經典作品由于年代久遠、作者不詳等因素往往無法得到更好的版權保護。加上新媒體商業類型眾多、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輕易將一些重要史料、藏品、書籍或其它作品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公開傳播。
(二)新媒體作品的版權侵權
由于新媒體形態的多樣化,對于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作品版權的侵犯,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有網絡文學侵權行為、影視作品版權侵權、網絡游戲版權侵權等。由于新媒體在內容復制方面的優勢,導致新媒體侵權的門檻降低,侵權成本極低。與此相反,新媒體作品維權的成本卻高企不下。網絡媒體的傳播特性讓此類侵權行為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和隨意性,甚至眾多侵權行為連侵權主體都無法識別。受侵害者的維權行為則需要高成本和長周期,而且往往得不到回報。很多情況下維權難的狀況讓很多傳媒企業和個人望而卻步,不得不放棄維權行為。媒介融合為內容生產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但媒介融合趨勢的背后則是版權歸屬無法界定的尷尬。
針對以上版權侵權問題,需要社會在多個方面進行優化改進。筆者試圖從立法層面提出以下關于傳媒企業版權保護的法律建議:首先,要完善善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比如傳媒企業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侵犯,雖然隱私權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諸多法律條文中都有所涉及,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也將隱私權放在名譽權之下進行保護,但這些法律法規對于隱私權的邊界界定仍然較為模糊,對于隱私權的法律內涵和外延都不夠明確。這導致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在實際操作層面具有一定的難度。新技術催生新事物的發展變化,立法也需要跟上社會發展變化的步伐,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對于公眾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也是新媒介環境下傳媒企業版權保護的重要內容;其次,要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當前我國涉及個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條款在相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法規中比較分散。針對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應將刑事追責專門寫入具體的法律條文中,加強版權保護法律的震懾作用;再次,要加強立法和司法對版權的保護。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對版權保護的責任主體和保護內容等加以精準界定,對于普通的版權侵權行為和嚴重的、社會影響較大的版權侵權行為及其量刑給予明確規定,讓法律層面的立法與司法保護成為新媒體環境下傳媒企業版權保護的首要舉措;此外,完善新媒體的技術保護。版權保護的授權機制與利益保護機制部分在新媒體世代需要通過技術措施來實現,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在網絡科技主導下,嘗試構建社會公眾、網絡運營商和版權人共贏的數字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將是保護新媒體企業版權的重要舉措;最后,還需要推動媒體自律機制的形成。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受到影響的不僅包括互聯網接觸者,更會對傳媒企業甚至整傳媒行業產生不良作用,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今日頭條”案就凸顯了這點。新媒體環境下傳媒企業的版權保護離不開整個行業的自律,而行業的發展則需要企業主體的自我維護,并從自律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加快與國際同業接軌的進程。
在上述法律框架下,傳媒企業需要努力構建與自身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版權保護與管理部門,對融媒體狀態下不同媒體類型的版權保護模塊進行統籌,與企業員工簽署版權保護相關的限制性協議,建立大版權格局下的情報信息應用體系,還要在傳媒企業內部建立版權保護相關的激勵與獎懲機制,充分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潛能。根據法律規定和適用范圍,對版權保護的項目化分析與應用,將為今后版權保護和管理的持續化提供必要幫助。
對于傳媒企業而言,版權屬于一種無形的財產,而若要把這種無形財產轉化為企業的有形利益,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對無形財產所蘊含的價值進行有效的評估,然后將其轉化為企業的利益,特別是針對品牌標識、專利產品以及商業機密、版權等方面的內容保護所進行的商業轉化。對于傳媒企業的品牌而言,要集中做好版權與著作權的保護,明確現有版權的商業價值以及需要借助版權的資本投資、有償轉讓等變現方式。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促使版權在商業利益層面上得到有效補償;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促進文化產品的研發與再生產,保持企業在文化創意和知識服務活動中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確保傳媒企業在版權相關的文化貿易過程中獲得較為合理的經濟回報。
同時,為了更加有效地降低傳媒企業的版權保護難度和風險,企業需要構建正當防衛機制。即在傳媒企業內部建立健全一整套版權相關的轉讓制度,以許可合同的方式來進行版權的保護。比如文章著作以及轉載權利等,需要有相應的管理部門知曉、許可才能進行,以此應對可能存在的外部風險問題。由于版權保護通常都需要法律訴訟的途徑得以實現,傳媒企業需要認識到,法律訴訟不僅是對企業形象與經濟利益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打擊侵權對手的有效手段,在保障自身優勢的同時還可以優化經濟效益。一般而言,傳媒企業在獲知侵權信息后,應當主動出擊,積極與相關管理部門、律師、代理機構等進行聯系,并做好詳細的市場調研,在保留侵權證據的同時,積極配合行政或司法機關促成版權侵權的解決方案。中小型的傳媒企也還可以和相關的大企業構成戰略聯盟,做好信息互換,建立傳媒知識防護網,增強傳媒企業的品牌力量。
綜上所述,當前傳媒企業的版權保護效果并不盡人意。目前需要盡快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成立相關的管理部門與保護機制,負責做好版權的界定與保護。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為傳媒品牌構建良好的、可持續的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