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農村語文教學中存在不良傾向:輕視語文知識的“梯度”和創新教學;忽視課堂朗讀和課外閱讀;輕視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等。
關鍵詞:教學誤區;課程改革;語文基本能力
通過幾輪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雖然語文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目前在農村語文教學中還存在幾種不良傾向,束縛著語文老師的教學理念和語文教學改革前進的步伐,影響著語文教學效果及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目前農村語文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五種常見的不良傾向。
一、重視“主題單元”,輕視知識“梯度”,違背語文教學規律
現行部編版語文新教材,無不體現著新課改理念。教材編寫體例幾乎都采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牽動整個課程計劃。這種主題單元教材最顯著的優點是課文內容相對集中,分階段圍繞某一方面主題來實施教學,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語文課程人文教化功能,即人文性。這樣編排教材,容易貼近學生生活,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然而這種主題單元教材盡管有很多優點,但普遍不太講究語文知識“梯度”,這和教材編寫體例有關。過去的教材一般注重知識梯度,每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后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按照知識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層面)。而主題單元教材課文都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主要從主題需要角度進行考慮,這樣對各單元之間本該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以照顧了。再說“練習探究”題,每課三四題,也都偏重主題內容方面,從語詞表達等方面設計的練習題較少,也很難體現教學的梯度。
二、重視應試訓練,輕視朗讀訓練,導致語文教學偏離正確軌道
近年來,“素質教育”一直都在高喊著、實踐著,但“應試教育”的路還是在踏踏實實地走著。目前農村語文課堂教學幾乎都指向“考試”,為了“考試”而教學,當然課堂就以“應試訓練”為主。漢語發音有平仄之分,而漢字又是音、形、義的統一體,朗讀在漢語教學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農村語文教師采用以教材分析為主的授課模式,形成了語文教學不讀或讀得不夠的怪現象。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很大失誤,這是因為: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才能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課本知識,輕視課外閱讀,導致語文教學的路子越走越窄
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精選而編審的,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都是引領學生學習此類文章的典范作品,都為學生學習各種語文知識起到了引領作用,可以說是教學系統的核心,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和資源,是學生在學習中所使用的主要媒介。但過分依賴課本,忽視了對課外知識的教學與傳授,會導致語文教學走上歧途,走向極端。一方面,目前農村中小學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情況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現狀令人擔憂。一是課外閱讀量不足,二是課外閱讀時間得不到保證,三是課外閱讀氛圍較差,四是課外閱讀資源匱乏。另一方面,閱讀時間有了,而課外閱讀現狀還是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是無書可讀,其次是有書不讀,再次是有書不善讀。
四、重視傳統教學,輕視創新教學,導致語文教學改革有名無實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材是教學的內容,學生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供教師表演的舞臺。一句話,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師轉的。
然而經過幾輪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尤其是多數農村教師仍然“穿著新鞋走著老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擺出一副“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改革的新模式,但未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結構等,教學方式還是原來那一套傳統模式,課堂上以老師為主,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講什么,你聽什么。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把教學的過程看作灌輸的過程,把課本狹義地理解為僅僅就是教材,把學生理解為盛裝知識的容器。而從實際情況來說,這樣的課堂缺乏真正的改革,更談不上創新。
五、重視教學成績,輕視語文基本能力,導致學生高分低能
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科任教師都從各自的學科特性出發,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不遺余力地想盡一切辦法,千方百計地、絞盡腦汁地提高各自的學科成績。對教師來說,我的教學成績提高了,不但不會被學校處罰,而且還會受到學校的獎勵和校領導的認可、教師的好評。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何樂而不為呢?然而,論其實質,這豈不是誤人子弟嗎?這豈不是教師的悲哀嗎?這豈不是教學質量下滑的根本原因嗎?
教師一味地追求教學成績,就勢必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無暇顧及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這主要包括聽說、聽寫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普通話誦讀能力、書寫能力等?,F如今,在農村語文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老師除了授課,就是批閱作業,根本不考慮對學生進行聽說、聽寫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普通話誦讀能力、書寫能力的訓練。尤其是目前農村中小學生的書寫普遍潦草、字跡不夠工整規范、漢字間架結構紊亂、書寫缺乏功力,這些現象已經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了。這樣,導致學生語文基本能力弱,普遍形成學生高分低能的局面。
針對以上幾種不良傾向,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必須修訂教材,改革教學,調整思路,避免功利、急躁心理;更新、強化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及書寫等語文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對語文教材主題單元組織的審視[J].小學語文教學,2011(19).
[2]簡迎春.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韓志湘.再談語文朗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文教資料,2006(9):89-9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