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 要:該文從森林資源管護范圍與面積、人員配置、管護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塞罕壩陰河林場森林資源管護現狀,闡述了管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從建立健全資源管護管理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管護方式,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林業資源管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林業資源管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4-0078-02
森林資源是塞罕壩地區最為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當地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是林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全國生態文明范例”和“地球衛士獎”的得主,塞罕壩地區的森林管護工作是當前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塞罕壩陰河林場為例,分析了林業資源管護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森林資源管護現狀
1.1 管護范圍與面積 塞罕壩陰河林場的森林總經營面積為1.98萬hm2,其中公益林0.7萬hm2、商品林0.76萬hm2,天然林0.49萬hm2,人工林0.85萬hm2。森林總蓄積量154萬m3,森林覆蓋率81.3%。
1.2 機構及人員配置 塞罕壩陰河林場共設1個資源管護股、6個營林區、1個管護站,3股管護點,資源股主要負責森林資源的統計、造林撥交成果、林地確權等,營林區、管護站和管護點主要負責森林防火、林木資源、封山禁牧等具體管護工作的實施。林場共有在編護林員和巡道員13人,臨時護林員和巡道員11人。
1.3 管護模式 一是林場專業技術人員管護,由資源股、護林防火辦公室、森林公安聯合進行森林防火及資源管護,嚴格按照上級指示精神進行森林資源巡護和檢查督導,及森林案件的查處及處罰等;二是營林區及管護點。層層簽訂森林資源管護責任書,將重點路段、路口、地塊等管護工作責任層層落實到具體人員,實施“巡山日志”和“管護效果信息卡制度”,全過程監測資源管護工作實施情況;三是其他管理模式。根據旅游旺季、節假日、特殊天氣等情況,抽調機關工作人員做好下浮管護工作,跟隨巡護車輛做好資源管護巡查。
2 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護體制不健全、不規范 近年來,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資源管護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先后制定了一些管理辦法和管理制度,但由于管護效果和管護獎懲措施尚未建立,規范執行的力度不大。林場一直以來都是“重防火、重綠化、輕管護”,使得護林員片面的認為防火就是資源管護,而忘記了防火只是資源管護的一部分,雖然在防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仍未建立資源全面管護體系,制度和規范也大多是停留在在森林防火期內。
2.2 管護設施投入不足 一是通訊設施不足。營林區和管護站是資源管護的中堅力量,但由于林區地形復雜,移動網絡信號的不足,對講機不能安全普及,導致護林員和管護員通訊阻礙,不能及時將管護中發現的問題報告給上級組織,造成管護工作一定的延遲滯后;二是交通設施落后。山區道路崎嶇,汛期道路沖刷嚴重,冬季雪天封路,給防火運兵和資源巡護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管護員和護林員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巡道只能靠步行,造成巡護效率低下;三是資源監測設備。雖然在天然林區域安裝了野生動物監測攝像頭,但目前的管護工作仍主要靠傳統的方法,現代化監測系統未得到有效的普及,僅靠人力去巡護監測,使得許多地方無法巡護監測到,給管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3 管護人員缺失、專業程度低 近年來,林場老齡化嚴重,退休人員逐年增多,林場改革過程中無人員補充,導致現有管護人員嚴重缺失,使得專業管護人員的人均管護面積較大,在1666.67hm2左右。另外,管護人員學歷普遍較低,接受專業的培訓較少,很難意識到管護的專業化和重要性。人員缺失和專業程度低造成管護工作無法安全普及與落實。
3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健全資源管護體系 一是加強資源管護體制建設。修改完善資源管護體制和規范,增加森林病蟲害、樹木資源監測的內容,增加管護效果檢查、獎懲制度落實、轄區管護與年底考核掛鉤等,實現內容全覆蓋的資源管護體制。二是配備專業的人員。組織管護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詳細講解森林資源管護的具體內容,將人員進行歸口,打造一支及護林防火、森林培育、森林管護“一專多能”的專業性隊伍,實現管護工作管理專業化、人員管理規范化的目標。三是建立管護目標責任管理體系。林場與個營林區、管護站簽訂資源管護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體系,建立資源管護考評體系,加強對管護工作的檢查監督,真正落實具體責任。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管護點和營林區的的規劃建設,在管護人員的生活、交通、通訊等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形成布局合理的管護點網絡,根據各自轄區的實際情況,注重森林林況和具體林情,著眼與北方低于特色,將塞罕壩的森林管護、森林旅游和林下經濟進行有效結合,將營林區和管護站在森林資源管護和林區經濟發展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優勢。
3.3 積極探索創新管護方式 根據林場管護面積達、工作強度大、營林任務重、防火時間長、林下經濟發展難等實際問題,營林區和管護站要進行合理調配人員,實行彈性工作制,在管護責任落實的同時,管護人員應積極做好防火、采摘、營林生產等工作的有機結合,在春秋采摘季發揮林下經濟的優勢,可以同采摘人員一起進山采摘,進行防火監督;在旅游旺季,林場可以組織青年先鋒隊人員進行不定點巡護,進行旅游宣傳、旅游產品推介等工作,形成集管護、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病蟲害防治、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相結合的創新管護模式。
3.4 實行智能化、科技化管護 從科技和智能化出發,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森林資源管護數字化管理系統,并建立管護效果數字化管理平臺。可以從平臺上錄入管護人員、森林資源狀況、管護面積、管護轄區等,一旦發現放牧、毀林、盜伐林木及森林火災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就可以在終端及微信端及時送達到平臺中心,使管護更加科學化,提升管護效率。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