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哲
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思想不成熟,易沖動。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避免因沖動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因此,教師要重視思想品德教學,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以生為本;教學改革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理念是“以生為本”“以本為本”,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照本宣科地將知識源源不斷地講授給學生,學生只需要被動接受就可以。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教學始終處于低效中。新課改理念的提出,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就生本模式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改革做出以下方面的實踐探究。
一、激發興趣,促進自主學習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興趣更是無從談起。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生活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思考、探究,促進他們自主學習。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珍愛生命》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思考,教師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案例創設情境。教師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則新聞:“15歲的小麗是一名初三的學生,爸爸媽媽很疼愛她,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考上重點高中,小麗學習也很用功,可成績卻不見起色。小麗的同學還笑話她,這使得原本就因成績不好的小麗更加苦悶,常常睡不著覺,感覺活著太累了,沒意思。輕生的念頭時常徘徊在腦海里。”這一貼近學生的生活案例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在學習中很多學生也遇到過類似的困境,因而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關注,激發了他們濃厚的探究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麗苦惱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幫助她走出困境?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從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認為小麗應該珍愛生命、尊重生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這樣通過創設情境,使原本空洞的理論說教具體化、直觀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運用小組合作,提升教學效果
小組合作是新課改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緊貼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科,很多問題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思考。但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不足,不能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考慮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小組合作,通過匯集每個學生的看法認知,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夠獲得對知識全面有效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七年級思想品德《保護自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針對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這一問題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單靠學生一人的力量很難完善問題的答案,若能展開小組合作,集眾人之智慧,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果不其然,學生在討論中廣開思路,想到很多保護的技巧和方法。如當家里或學校出現火情時的逃生技巧,在商店被懷疑偷東西強行搜身時的自我保護方法,還有發現同伴溺水、網友約見等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危險情況及逃生方法。并且由于這些方法技巧是學生經過討論自己想到的,因而記得更牢固,不像教師傳授的那樣“一會兒就忘了”,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關注差異,實現均衡發展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教師統一要求、統一內容。這樣“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這一客觀事實,導致教育教學的不平衡發展,新課改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采取分層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思想品德《學會拒絕》一課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只需要讓其掌握拒絕不良誘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抵抗誘惑的能力;對于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可以讓其調查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的誘惑,為什么要堅決杜絕這些不良誘惑?并讓他們擬寫一份關于“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倡導書,這樣的學習任務不僅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綜合要求較高,適合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只有關注差異,分層教學,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展,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的均衡發展。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生本原則,通過激發興趣、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的實施,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情感,從而推動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秀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
[2]曾榮.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