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湖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活化理念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滲透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優化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政治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在初中階段,政治課程教育培養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認識生活,進而更好地融入生活。基于此,從生活化教學改革的背景出發,根據初中政治課堂實際探究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政治;生活化;課堂構建;教學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政治是以社會生活實際為基礎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在初中階段,教師應依托生活背景,創設生活情境,并針對初中生特殊的成長階段,引導其深入生活實踐,引導其掌握適應現代生活的知識、技能、情感價值。但是,目前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設計中,多數教師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政治課堂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針對此,如何基于生活化理念實現對政治課堂的優化與構建則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一、設計生活化的課程目標
從學生主體全面發展的角度講,生活化課堂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形成適應于現實生活需求的精神品質,提升學生應對生活難題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進而保證學生的生活質量,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針對此,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成長出發,梳理、設計、完善生活化課程目標。例如在“珍愛生命”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生命的歷程,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形成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價值理念,并潛移默化地從“知、情、意、行”綜合發展的角度實現生命教育,圍繞生活情境推進課程目標落實。
二、引入生活化的政治知識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載體。但是,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則會將政治知識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使得學生在靜態的書本知識中失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的支點,進而陷入“知識本位”的教學弊端。針對此,教師應打破教材的約束,以“生活即教育”作為指導,將鮮活、直觀的生活內容融入政治教材中來,引導學生基于自身對生活的理解與體會建立與政治課堂的有效銜接。例如在“過健康、安全的生活”一單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從初中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出發,對政治教材知識進行整合與補充,從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同感,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主動性。
三、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情境教學是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種常見的課堂設計方式。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化理念,依托生活化素材,為學生創設逼真生動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品味生活,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的塑造。例如在“走進法律”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某人在喝酒后開車,在行駛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引起一連串的交通事故,最終此人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根據這一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教師引出法律的概念,并鼓勵學生圍繞生活說一說與法律相關的案例,進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在學生討論與互動中走進法律。
四、打造生活化的課堂互動
在傳統課堂模式中,教學互動更多的是存在于師生之間,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思考問題,并要求學生結合所掌握知識進行回答。這樣的課堂互動并不符合生活常態,因此對學生的情感認知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針對此,在生活化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狀態出發,立足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引導其開展多元化的課堂互動。例如在“法不可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組建小組進行互動討論,同時以討論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從生活化的角度引導學生調動參與熱情,提高自我認知。
五、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是推動教學目標落實,實現知識鞏固的重要環節。在初中政治課堂構建中,教師應明確作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并從生活化角度優化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例如在“網絡交往新空間”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安排了實踐作業,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展開實踐調查,對網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網絡安全問題進行資料整合與分析,進而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對網絡時代的深刻認知。
總之,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生活化理念的滲透,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生活化需求,為學生融入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打破傳統課程目標的局限,引入生活化政治知識,構建生活化課堂情境,打造生活化課堂互動,設計生活化作業內容,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實現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永貴.陶行知教育理念下構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課堂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70.
[2]孫曉榮.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8(16):43-4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