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從農村“三變”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各項風險及潛在問題出發,圍繞保障農民利益和控制交易風險開展研究。政府要明確改革內容,進行宏觀把控,將風險降到最低,保護農民利益,使“三變”改革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農村“三變”改革;風險防范;農民權益保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5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村“三變”改革在短期內給農民帶來了較大利益,然而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村產權交易中存在法律關系不明確、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問題。隨著“三變”改革推行,土地市場變動風險可能加大。在自然災害面前,農業仍受到較大的風險。農村“三變”改革給農民帶來了短期利益,但從長遠角度看,應從多個角度看待這一問題,要看到“三變”改革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增加相應的風險。
1? 農村“三變”改革
從概念上來講,農村“三變”改革是指將農村資源變為農民資產,將“三變”改革中獲得的資金變為農民股金,農民通過擁有的股金成為股東。在市場調節作用下,讓農村土地資產通過資本化運作,為農民帶來更多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將農村資源轉化為資產,主要是指將農村荒廢的土地、草地、濕地、森林等資源的使用權,通過專業機構評估折價變為資產,通過相關合同、協議等讓農民享有一定的股份[1]。
農村“三變”改革過程將會比較艱辛,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改革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法律不清晰、道德層面無法把控、技術不過關等問題及風險。
2? 農村產權交易中“三變”改革的風險
2.1? 土地流轉風險
土地經營權在市場中流轉時,土地產權歸屬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以規范。“三變”改革無法保證農村村民土地所有權,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三變”改革實現了土地規模化使用,將土地轉化為公司資產。受此影響,農民轉化為公司股東,卻又不能參與決策。假如經營不善而導致破產,那么土地所有權也應當發生轉變。當公司經營困難時,農民土地權益無法獲得保證。
2.2? 土地過度開發的風險
企業經營最終目標是為了將利潤最大化。因此,在道德、法律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這一改革極有可能被鉆空子。例如將本不應該開發的土地或濕地開發利用,或者對耕地、森林等使用不當造成過度開發,破壞農業生產資源。土地集中后,規模化生產的村民集體用地模式可能導致邊界不夠清晰。村民缺乏經驗,對項目往往缺乏明確的選擇,容易跟風選擇項目,而不是根據自身情況作出選擇,導致收益不高等問題[2]。
2.3? 資源價值低估風險
由于資產評估體系不完善和評估方式多樣化,很可能低估或高估自然資源價值。這樣一來,對投資方和農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農民知識水平有限,維權意識差,在折價入股過程中可能存在被低估導致財產損失的風險。例如同一塊農田種植不同的作物,就會產生不同結果,導致不同的收入,這種差別是不可控的。由于作物和種植方法不同而導致最終收益的差別,可能相差甚遠。
2.4?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源自價格。農產品價格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而市場需求從農民角度來說是不可控的。某一年某種農產品價格高時,往往第二年大家都去種植,導致供過于求,農產品價格下跌,收益反而不容樂觀。因此,市場風險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2.5? 自然風險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對氣候變化的應對往往是心有余、力不足。天氣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容小覷,例如我國長三角地區常受澇災影響,而在干旱地區旱災成為農業的主要影響因素。
3? 農村產權交易中“三變”改革的潛在問題
3.1? 經營人才難尋找
善經營、懂管理的農業人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緊缺人才。規模化使用土地,極易出現管理不善等問題。集中使用土地,責任無法具體到人,后續很容易缺乏持續監督和具體技術指導。同時,技術指導并不能對各地出現的問題一概而論,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情況和問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指導方案并安排專人進行持續跟進。因此,培養懂管理、善管理的農業人才,顯得迫在眉睫。
3.2? 利益分配難滿意
在農村“三變”改革推動下,村民利益與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個人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同時又要使集體利益最大化,這就牽扯到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應當如何分配的問題。在實現集體利益最大化時,有時候勢必犧牲一些個人利益。如果村民在思想覺悟上沒有達到這個層面,當村民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有沖突時,容易出現利益分配難滿意的問題。
3.3? 資金需求難滿足
農村土地集體化、規模化過程中,不論實行什么項目、種植哪種作物,都需要資金支持。在種植后,由于農民經驗不足而聘用相應技術指導人員,也需要資金支持。銷售、包裝等各個環節,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
資金從哪里來又如何高效運用,就成了新的難題。國家惠農政策能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但對于虛假報告等導致信息不對稱而使資金無法高效運用的情況無能為力。
3.4? 農民利益難保障
農村“三變”改革主要是將農民所有的土地集中化、規模化。農民與土地,是魚與水的關系。讓農民參與到集體中來,必須讓他們感覺到有利可圖,且這種利益可以被切實保障。當村民投入土地后,資金短缺、不可控的氣候因素、經驗不足等,都會使農民利益難以得到真正保障。“三變”的主體擁有自由退出的權利,當村民感受不到利益被保障時就會選擇退出。
4? 總結與展望
農民由于自身局限性,不夠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常處于劣勢地位。農民參股而不控股,導致其在合作經營中缺乏話語權,無力參與決策。同時,監督成本過高,導致潛在道德風險加劇。
目前,我國產權交易制度不夠健全,沒有明確建立相關標準,產權交易市場不夠完善,會出現資產在評估過程中被惡意低估或高估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農民自身出發,提高農民素質,讓農民盡可能參與到決策中去。應增強監督能力,持續跟進項目的每一步,充分保障農民利益。要完善制度建設,建立退出機制,推進產權平臺建設,通過財務信息公開、集體民主決策等,保障農民權益。
農村的“三變”改革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問題,要從改革起步階段嚴格把控好改革的每一步。目前,農村產權變革已經在很多地區開展。政府和企業應通力合作,使農民和企業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滕衛雙.國外農村土地確權改革經驗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4(5):64-67,90.
[2]孫佑海.土地流轉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