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莊昭奎 張歡



摘要:結合特色村鎮建設,將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產業與發展村鎮建設相結合。以發掘當地特色文化產業并精準扶貧為切入點,以深入鄉村產業文化技藝現狀調研為基礎,提出了對當地的特色文化產業小鎮非物質文化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關鍵詞:特色小鎮;技藝;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285-03
1 引言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建設特色小鎮不但要推進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更需要去發掘當地文化產業,找準自己的定位,發展自己的品牌,以點帶面,保護和發展富有傳統文化底蘊的鄉村與特色文化產業的小鎮,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點。本文以河南省沁陽市王莊鎮盆窯村——黑陶小鎮為例,探討保護和傳承特色小鎮非物質文化技藝。
2 黑陶小鎮歷史沿革
焦作沁陽王莊鎮盆窯村因世代燒制陶盆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朝武德三年,宋王泰鎮守河內縣時,軍中所用瓦制器物皆由萬善(盆窯)燒制。武周時期,所燒制陶香案被列為貢品,稱御制黑陶。從宋朝起,在此建窯燒盆的村民逐步定居,取名“盆窯”。盆窯村與山東日照、陜西秦塬、河北館陶并稱中國四大黑陶之鄉。
3 器物特點
傳承千年藝,器物花紋精細,造型優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所震撼。盆窯村黑陶以“體形碩大、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硬如瓷”而聞名(圖1)。
3.1 黑陶之黑
黑陶取土的顏色是紅黃色,為什么會變成黑色呢?關鍵在于在器物入窯前,在所有器物中放適量碎木屑。人窯燒制過程,最后把窯室內的爐火與空氣完全隔絕,窯內會產生大量農重的黑色煙氣,煙氣中的碳分子會滲透到陶壞的體內,所以壞體就會變的烏黑,當地工匠介紹,黑陶具有經久耐用、不掉色的特點。
3.2 透氣不透水
當地黑陶產品大多生產魚缸、米罐、米缸等。由于生產器物具有透氣不透水特性,因此生產的魚缸不用加輸氧氣設備,存米、存面、存雞蛋的保存時間較長。筆者曾嘗試在夏季將雞蛋存放罐子內,經過一個夏天后將雞蛋食用,存放效果較好。該器物雖平常,但卻凝結了古人的智慧——節能環保。由此,黑陶自古流傳至今,具有較好的保護和利用價值。
4 黑陶工藝流程
制陶匠人介紹黑陶的大致工藝流程:取土一瀝泥一揉泥一拉坯一修坯一雕繪磨光一陰干入窯燒制。在這些過程中,取土和入窯燒制兩個環節是重中之重。制陶的關鍵步驟在于取土和燒制兩個過程。他們的用的是紅膠泥,這種泥有3個特點:①黏度大;②純度高,不含有雜質;③泥土結合力好,不容易散。對于入窯燒制過程是重中之重,如果燒制不好,前面的努力都將白費,燒制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和溫度。
(l)取土。黑陶所用的土為紅膠泥。還有瀝泥,也就是泥漿(水和泥大致1:1混合而成)透過泥篩倒入桶中,使濾出的泥漿更、光滑,細膩。沉淀和水分蒸發之后,陶泥就可以用作拉坯了。
(2)拉坯。黑陶的拉坯環節完全是手工操作,拉坯時先使拉坯機運轉起來(僅使用了轉動拉坯機,速度根據制作環節需隨時調整)。接著將盤面擦拭少量的清水,然后將適量的陶泥固定在盤面的中心位置,用于粘黏器物。放上土坯后隨著泥盤的快速轉動,雙手合力協調配合,將陶泥的雛形呈現出一個碗狀造型。接著從底部的中心位置向外均勻趕壓,底部的厚度要憑手感來掌握,大約在1 cm左右為宜(在底部和上翻土坯轉交部分,尤其要考慮加厚。便于挺立,該細節由新、老工匠口口相傳)。隨著泥坯的轉動,將筒壁逐漸向上拉,在拉移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筒壁的上下垂直和厚度的均勻(魚缸弧形簡體考慮涼坯過程均勻沉降)。筒壁的厚度大約在5~7 mm左右為宜。雙手可以里應外合進行多次的反復調整,通過雙手的力度的大小與方向,拉出不同的形體。在調整過程中,要隨時加入少量清水,使雙手和坯體始終保持濕滑狀態,最后,用鋼絲線從底部滑過,將其與盤面分離。黑陶拉坯環節主要是手工技巧,傳承黑陶工藝首先就是要學會拉坯過程,學徒2~3年方可運用自如(圖2)。
(3)修坯與雕刻磨光。修坯的過程其實就是去掉一層粗糙的表皮,使坯體變得更加光潔、平滑。雕刻就是在坯體上面雕刻花紋與圖案,集實用與美觀于一體(創新方面還會提到),最后磨光陰干(圖3)。
(4)人窯燒制。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如果燒壞,前面的一切工序白費。燒制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
5 保護與傳承
5.1 存在問題
黑陶小鎮引發了筆者很多的思考。不僅了解到了黑陶的歷史文化還更深入的看到了具體的制作過程。現在盆窯村制窯有以下幾點特點。
(1)苦于尋徒。這里大部分從事制作的匠人多為老人,有幾十年的經驗。他們是從父輩學到該技藝,制陶維持他們幾十年的生計。但是,大部分年輕人大外出打工,不愿賺這份辛苦錢。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這也是黑陶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
(2)窯洞與燒窯。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特性,當地匠人根據窯洞內部溫度和濕度,將窯洞分為揉泥區、拉坯區、陰干區、燒窯區4部分功能分區。在相應的房間做具體的工作,但房間之間并沒有設置門,有一個拱形的出入口。根據其規模大小,最深的窯洞達到30~40 m。由于陰干特殊的溫濕度要求,現代廠房陰干過程常出現干裂損毀,較難滿足其苛刻的要求。
(3)產品與市場需求對接。黑陶樣式較少、顏色單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較大的體型魚缸,也不符合都市生活空間。銷售途徑受限性;村里較少年輕人從事相關行業,老匠人不適應新的銷售模式,這對于傳統技藝的承傳與發展非常不利。如何積極的融入迅速發展的社會,并不斷改進和創新適應更寬的市場成為黑陶生產和銷售面臨的重要問題。
5.2 保護傳承建議
(1)以興趣教學為主導的傳承模式。在盆窯村,根據其地方特色還在學校專門設置盆窯的實驗基地。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應當從孩子抓起,一方面,增長其對黑陶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進行素質教育,形成較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黑陶小鎮的保護與發展。可將此模式作為興趣培訓,積極吸引參觀者興趣體驗和互動教學基地。
(2)以旅游為主導的開發建設。以盆窯千年的歷史為載體的特色小鎮,以保護為前提,積極開發其旅游特色。建設和開發相應功能,滿足旅游配套。使盆窯成為當地具有特色的名片,帶動產業發展,提高文化、經濟效益。吸引年輕群體回歸,傳承和發展傳統工藝。
6 結語
通過年輕人回歸,積極調研市場。并不斷接受新的觀點,改變傳統營銷模式;政府、匠人、旅游等相關響因子共同影響到傳統技藝保護和發展問題,應打破局限格局;引進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提升產品品質和創新產品。將盆窯村打造為以傳統匠人技藝傳承為核心的,集黑陶制作體驗、觀光旅游于一體的黑陶產業特色小鎮。
致謝:感謝參與調研的肖婷、柯超、王志威、陳云龍、田月、朱孟華、曾憲雯等成員。
參考文獻:
[1]郝華勇,湖北省特色小鎮培育路徑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3):90 - 95.
[2]肖 婷,張萍,閆海燕.窯洞內部環境初探以三門峽唐洼村窯洞內部潮濕問題為例[J].華中建筑,2017(9):68~71.
[3]肖 婷,張萍,莊昭奎,靠崖窯窯券的技術做法和表達——以三門峽市濱湖區唐洼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6(10):124-126.
[4]張衛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3):101,103.
[5]孫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N].撫順日報,2015 - 09-17(2).
[6]高揚元,孔德祥,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生產性保護探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 5,21(3):158-163.
[7]凌振榮,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1):33-37.
收稿日期:2019-10-08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810460009);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編號:15A170006);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編號:l98560002)
作者簡介:張萍(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與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