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萱
【關鍵詞】精細化護理;腦血管介入;手術成功率;臨床效果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其致殘率以及致死率均較高。在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介入療法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是患者在術中和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手術成功率和患者的預后質量,因此需要加強護理干預。有研究指出,在腦血管介入圍手術期應用精細化護理可以有效地保證手術的成功進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選取200例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觀察精細化護理的臨床價值,效果理想,現作如下匯報。
1.1臨床資料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將2017年3月到2019年4月,到我院接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的2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患者隨機劃分為兩個組別,100名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4名,女性患者46名,平均年齡為(61.5±2.3)歲,其中,顱內動脈狹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顱內動脈瘤患者分別為23例、47例、30例;對照組有男性患者51名,女性患者49名,本組別患者的平均年齡在(61.7±2.4)歲,其中,顱內動脈狹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顱內動脈瘤患者分別為20例、48例、32例。兩個組別的患者,在其年齡等方面的差異不存在數據顯著差異,具有科研究性的意義。
1.2方法在試驗環節,對于兩個組別的患者均采用常規性護理方案,例如包括心理疏導、病情監控等,而觀察組在常規性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精細化處理。
1.2.1術前護理:手術前,患者會有緊張、焦慮等心理障礙,增加心絞痛的發生率。因此,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建立和諧護患關系,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注意觀察患者的行為舉止,對患者的心理反應、手術動機等及時掌握,贏得患者的信任。講解介入治療的基本原理、主要操作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增強其治療依從性。
1.2.2術中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手術環境,麻醉前加強對患者的陪伴,消除其陌生感和緊張感;術中加強對患者的體征監測,若有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生;注意加強保暖工作。
1.2.3術后并發癥的護理:(1)腦血管痙攣的護理。術后應對患者的瞳孔、意識等進行全面觀察,如患者有腦血管痙攣現象,需暫停手術,并及時調整解除腦血管痙攣藥物泵注的速度。(2)腦灌注綜合征的護理。術前全面評估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和血壓情況,以選取適宜的介入支架;術后全面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有惡心嘔吐或者意識障礙時,即刻實施急救治療;(3)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全面觀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溫度、皮膚顏色以及搏動情況,如有異常,對包扎松緊程度進行調整,可使用適量的低分子肝素對其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
1.4療效判定標準若手術相關操作均順利進行,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即為手術成功;若手術操作難以成功進行,或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有明顯異常,或伴有嚴重并發癥即為手術失敗。
1.5統計學分析在本次試驗研究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數據研究的準確性,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判定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數據差異進行科學判定,以保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兩組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觀察組均要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近年來,腦血管疾病呈逐年升高趨勢,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等因素有關。介入術治療腦血管疾病效果明顯,但是基于疾病的特殊性以及患者心理狀態等因素影響,患者治療配合度受到影響,并直接影響治療預后效果。所以,為了保證介入治療效果,需在治療期間進行精細化護理干預。
精細化護理指的是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為其制定全面的護理干預計劃,并依據患者的手術情況對護理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細致的護理干預。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精細化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雖然介入療法的手術創傷較小,但是對患者的器官組織均會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因此需要在介入手術前后對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成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的統計學的意義(P均<0.05),這充分表明,在腦血管的介入治療中全面使用精細化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