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是民法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民法總則》的全新出爐,學界內對于其間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所發生的修改也是頗為關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蘊含著法律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和關切,具有高度的人權價值。但同時,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制也存在著不完善之處。本文將就我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現狀和問題進行闡述,并結合現實情況提出初步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民事行為能力人 制度 締約能力
作者簡介:王思淇,重慶市北碚區兼善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013
一、民事行為能力的概述
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的一種資格或前提條件,而該法律行為則是其踐行意思自治的基本工具。所謂意思自治,借用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洛克的觀點來說,這是人在個體理性和法律的支配下,將自己的意志與行動相符合的產物。因此,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民法,有必要為民事主體踐行意思自治提供最低理性標準,而這種由民事主體個人所擁有的判斷與認知事物的能力,即為民事行為能力。
(一)民事行為能力的立法意圖
確立民事行為制度的目的本在于保護。
如上所述,民事行為能力存在的目的在于為民事主體的社會行為設定最低的理性限度。對于一個人所作出的行為是否超過該最低理性限度,應根據具體的情況予以分析。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在個案中審查其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過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倘若對每一次交易均一一審查,這顯然是難以操作的,同時,如果給交易雙方施加這種審查的壓力,會導致其戰戰兢兢,不敢輕易信任,減損交易的靈活性。同時,理智不健全的自然人,若任其獨立參與民事活動,可能會損害自己,也可能會損害別人。因此,為了有效避免這些問題,我國設立了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將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年齡為一般判斷標準加以區分,主要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周歲以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18周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下)。同時,對于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因其精神狀態的不同,還可以依照上述劃分標準再度進行劃分。
(二)民事行為能力的現有規定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19條及第20條各自的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包括純獲利益行為。相較于之前我國所適用的《民法通則》,最新通過的《民法總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之處在于,現有的《民法總則》承繼了三級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并且依照分級對不同年齡段以及精神狀況的自然人作出相應的限制,其本質的立法意圖未變。
而不同之處則主要有兩點。首先,自然人之無民事行為能力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界限由“十周歲”下調到“八周歲”。從宏觀上看,該變化更符合我國現狀。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小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日益增強,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方式變得多樣化,對現代社會接觸更多。因此《民法總則》中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界限的更改十分必要。其次,《民法總則》中排除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任何民事法律行為在法律上的效力,如此規定不僅僅是因為8周歲以下的小孩沒有相應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還因為我國的文化傳統更傾向于小孩對父母的依賴,也就是法定監護人的保護。
二、民事行為能力的問題
通過對現有法規的分析與思考,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具有相當的可操作性和優越性,但仍舊存在一些需要推敲之處。問題主要包括:老年人締約能力的缺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過度限制和交易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未妥善保護。
(一)老年人締約能力的缺失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中除以年齡劃分以外還包括以本人的精神狀態來劃分。通俗來說,對于成年精神病人,可以按照其精神狀態分成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值得深思的是,隨著社會老齡化現象愈加嚴重,許多老人跟不上科技時代的發展,對高科技社會“束手無策”,這樣卻給了一些不法商家鉆空子的機會,借著老人的一時糊涂識人不清騙取金錢,獲取利益。但思維上的遲鈍和迷糊并不等于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中的精神狀態有礙,達不到保護標準,便使得這類老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無法得到最切實的保護。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過度限制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分為八周歲以下的孩童以及沒有自主分辨或判斷能力的成年人,現有法律對二者都有著些許過度限制。八周歲以下的小孩子正是處于快速吸收新事物的年齡,猶如一塊海綿孜孜不倦地吸收各種知識,他們的好奇心是天性,而最新通過的《民法總則》卻將他們的自由權進一步限制,這不但不利于對他們的保護,更可能削弱他們的自主意識、降低他們的生活能力。而對于精神狀態不好的一部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他們病情逐漸恢復到最終痊愈時是需要法院鑒定然后撤銷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在那之后他們的獨立行為才能算作有效。但等待法院開庭判決時間非常長,這段時間患者只能等待,這非常不利于痊愈的患者融入新社會。因此,如今現有的法律制度對這部分精神狀況不清晰的人來說也是存在問題的。
(三)交易相對人的信賴問題
信賴利益一詞源于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和英美法上的違約救濟制度。所謂信賴利益損失,是指合同雙方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由于一方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如欺瞞、發出要約后變卦等而導致合同未成立或者無效后,另一方有權根據其為準備合同所直接造成的損失或可預見的其他間接損失向對方求償。 現有的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對這類人的保護卻不甚徹底,如同這樣一個例子:小明是一個聰明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身高八尺有余,相貌粗礦,行為老道活脫脫一副“真大人”的模樣,他上街購物,遇到一個賣活蟹的小販,看著鮮紅的螃蟹,情不自禁地買了幾十斤大螃蟹,他高高興興拿回家,他媽媽一看蟹殼,殼背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不好,立刻要求小明找到蟹小販退貨:“你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你買螃蟹這一行為并沒有通過我這個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是不具有法律效應的,你就這樣告訴店家要求退貨。”這一來一去,再好的螃蟹也被折騰得死去活來,更何況這幾只“老弱病殘”呢?可蟹小販卻無能為力,只能退貨。這種情況下,賣方的交易成本包括金錢、時間、人力資源等通通會有浪費,賣方的信賴會受損,交易安全感也會被一次又一次“退貨”消磨殆盡。且如果遇到惡意詐害交易相對方的情況,法律卻對惡意一方實施過分保護,這對另一方是絕對不公平的。
三、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完善
基于上述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完善:
(一)將老年人納入民事行為能力制定的保護范圍
民事行為能力的制定本就是為了保護弱勢群體,因此將老年人納入民事行為能力也是理所應當的。但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老年人納入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于此筆者有一個初步的設想,即建議法院在根據精神狀態來區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應該結合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以及精神狀態來制定,例如老年人精神狀態達到精神疾病的門檻可以適當降低。
(二)允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一些與其智力、精神狀況相符合的法律行為
之所以想要完善它,是為了維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自由,也為了能讓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不依附法定代理人的同時且能保護自身。沒有了法定代理人的絕對庇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逐漸融入社會,擁有自主意識和健康的人格。 所以建議可以讓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實施一些與其智力、精神狀態相符合的法律行為。
(三)在善意相對人標準上予以完善
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于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民法上有所謂“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對于如何認定善意相對人,學界有三種學說:第一,單純善意說,此觀點要求最低,只要有證據認為對方具有權利外觀即可;第二,無重大過失說,此觀點認為相對人不能具有重大過失,即一般人在該情境中無法造成這種失誤;第三,無過失說,此種觀點認為對相對人的要求不僅僅是善意,還要無過失,即使合理過失都不行,可見這種觀點最為嚴苛。 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中賦予善意相對人對效力待定行為的撤銷權,而對于此處善意相對人的認定,筆者認為,應當依據第一種學說,即單純善意說。只要相對人在交易過程中有做到觀察與適當提示,并且依據對方的外觀有高度可能認為其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便應當視為善意相對人,行使法定撤銷權。否則,如若過多地賦予商家壓力,讓其在每筆交易時都高度謹慎是不現實,亦是不公平的。
四、結語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民法總則》尚存在一些問題,無論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過度約束還是對交易相對人的保護太過于片面、缺少,都應是繼續深度研究并予以完善的內容。不論是結合年齡和精神狀況來劃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給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更多行為自由,亦或是對于交易相對人善意門檻的降低,只有全面的考慮以上問題才能夠真正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注釋:
朱廣新.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體系性解讀.中外法學.2017, 29(3).590-608.
侯巍.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與交易安全的民法保護.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 22(5).17-25.
丁玉海.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之締約能力——兼論合同法第47條之不足.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51-53.
鞠安成.表見代理制度的適用條件研究.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