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作為學生人生教育的起點,在此階段學習好語文知識,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促進意義。然而,由于一些因素,使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不佳。而以思維能力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增強自身認知能力與語言交流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從書本中對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學生人文情懷,進而更好的健全學生人格素養。對此,本文著重分析思維能力的概述,論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提升
一、思維能力的概述
思維能力與學生智力發展、認知能力的提升具有密切相關性,是通過綜合、分析、想象、概括、比較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將知識變得形象化,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解決知識問題。而判斷能力與推理能力及探究能力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主要形式,無論是發明創造活動,還是學生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思維的作用,可以說思維能力是人類發展的核心,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中心。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圍繞學生發展需要、學習需要,為學生設置啟發性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思考知識,對知識有所感悟,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還是采取一言堂、灌輸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授課,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只能夠被動學習知識內容,很少對知識存在質疑,長此以往,形成依賴性學習模式,認為:“學習不需要思考,教師會將標準答案告知給自己”,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長期發展,導致學生認知能力不高。
三、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小學語文課程的原動力,是學生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保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觀察、了解學生,以學生視角去看待問題與分析問題,根據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為學生設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對知識有所感悟,提升學生認知能力,進而發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的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授課,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化,同時還能夠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進而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內容。例如:在學習《稱象》一文中,教師提前整合知識,將課文知識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知識,還原課文場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直觀化的看到知識,之后教師融入互動教學情節,問學生:“知道曹沖嗎?”大都學生可能不知道曹沖,但是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曹操的故事,拓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通過對曹操的了解,知曉曹沖,增強教學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之后教師為學生開展一個討論活動,以“如果你是曹沖,你會如何稱象”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大膽去想象,使學生在討論中,萌發思路,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興趣。
(二)增強學生問題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進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對知識存在質疑,帶動學生提問題意識,使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解決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對知識存在質疑,鼓勵學生勇于解決問題,將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留在課堂教學與學生、教師一同解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知識好習慣。例如:在學習《看電視》一文中,教師要提前整合知識內容,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前預習,將知識疑惑記錄下來,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與父母討論問題,知曉家庭成員看電視的“秘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興趣為導向,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提出問題:“家庭成員看電視的秘密是什么?”,“為什么要有這樣的秘密?”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一同去探討問題,使學生明晰:“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班級中,只有滿足他人,成全他人,才能夠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才能夠使自己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加強對學生情感的教育,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思維的發展,離不開具體的活動與場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拓展教材內容,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為學生營造一個動手實踐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內容。例如:在學習《平平搭積木》一文中,教師要提前整合知識內容,為學生準備積木教學道具,并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還原課文場景,引導學生去搭建積木,根據自身意愿搭建房子、汽車等物品,對于搭建房子的學生,教師可以問“學生,房子中有這么多屋子,要讓誰住進去?”,問學生:“為什么要讓她住進去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此讓學生更好的明晰課文內涵,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篇教學感,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教學搭積木的場景,豐盈學生內心世界,之后讓學生將所想象到的場景運用紙筆記錄下來,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變革,對創新教師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根據學生發展設置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進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偉群.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9):73.
[2]王壽彩.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有趣有效”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7.
作者簡介:袁輝(1973.3-)漢族,重慶開州人,職稱:小學語文2級,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