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我國首次“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提出“對外漢語教學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以來,對外漢語教學得到了黨國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使得越來越多人選擇對外漢語教學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勿洞是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毗鄰的一個邊陲重鎮,這里泰人、馬來人和華人聚居。2000年2月重慶大學和勿洞市市政局合作開設了勿洞市孔子學院(后稱“勿洞孔院”)。到2018年,勿洞孔院已實現了和周邊多府各中小學的合作交流,同時,勿洞孔院開設有各類型漢語課程,及書法、古箏、舞蹈、剪紙、唱歌、繪畫等各類中國文化課程。
近些年,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勿洞孔院在泰南地區影響力的逐漸升高,勿洞孔院漢語課程參與度呈逐步上升趨勢,但漢語學習者依舊表現為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多表現得對文化課更為感興趣。本文正是從泰國勿洞地區表現出來的這一現象出發,對該地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剖析,以期對其中所關涉到的原因有進一步認識。
首先,要提到的是漢語學習的原因問題,這里居住的華人大多
是因其祖先在20世紀20年代從馬來西亞遷徙到此,到20世紀40年代末,大量廣西華僑也定居于此。他們對中國文化有高度的認同,同時對中國也有進一步了解故土的愿望與渴求。這都使得他們對中國相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其中便包括了漢語及其所蘊含的中國文化。
大量華人聚居在此,同時帶來的是傳承而來的中國文化,但是隨著逐步的遷徙,他們所認識的中國、中國文化等均已表現出和當代中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也使得他們在了解傳統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對當代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從他們對勿洞孔院每次活動的熱情中便能窺見一二。
其次,基于勿洞地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對中國的濃厚興趣的現狀,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于該地區,而是廣泛地存在于全球的對外漢語活動中。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不少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幾個漢字、某些國籍學生的某些語音、及因為母語負遷移所帶來的語言學習者的共性現象上。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也是極為重要的。對外漢語教學既然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是未來培養學習者利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正如王佐良先生早就指出的“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所有語言類的學習者都需清晰地認識到的,語言只能成為你了解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地區的工具,絕不能將語言和文化等同起來。當然,漢語也一樣,真正地掌握漢語需要了解孕育這門語言背后的文化。
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關注詞匯、語法、語音等教學的同時,文化教學也不應被忽略。漢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應該追求互相促進的同一性效果。近日,我們從各處都能聽到“漢語熱”的概念,但這里的“熱”其實是就時間維度、就歷史上的漢語而言的,而非橫向與諸如西班牙語、法語、日語等語言相比。并且所謂“熱”,指的就是不少漢語學習者只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對漢語本身卻無甚興趣,這是漢語教學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遇到的難題之一,語言怎么辦?
最后,對外漢語教學中涉及的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不同,它的核心在于跨文化比較,其中不僅有漢語文化,也有母語文化,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應該是一種多元性質的文化。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可以樹立以文化教學為重點的對外漢語教學理念。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之下,我們可以將文化教學和漢語語言教學結合起來,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同時,這也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加強專業素養,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國文化相關知識。
結合以上兩點,基于勿洞地區的現狀,就語言和文化結合的教學已有一門針對漢語學習者的計算機拼音課程。此外,在由初級到高級的語言課程中,可在漢語詞匯教學時加入相關的文化知識,如:HSK1級詞匯“天氣”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中國幾個典型城市的天氣介紹;HSK3級詞匯“銀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中國的銀行概況進行簡單的對比分析和簡介(如: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聯邦儲蓄銀行的職能簡介);HSK5級詞匯“辣椒”的教學中,可以將中國各地的辣椒接受度和食用情況進行解釋說明。在此基礎上,高級漢語班的漢語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將課程分作不同的專題展開,如:書法、國畫、剪紙、中式烹飪、中國歌等,在專題內進行講解和體驗的結合教學,這樣的課程不僅僅可以提高該地區現有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吸引到更多對漢語及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學習者參與到漢語學習中。與此同時,在勿洞孔院舉行的各類文化活動,如:祭孔大典、中秋慶典、端午紀念、新年活動及各類中華才藝類比賽活動中加入漢語語言相關內容,祭孔大典中除了常規紀念儀式外,可加入《論語》等中華典籍的誦讀活動;中秋慶典除晚會外,對中秋的來歷和在這一佳節中中國人的期許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端午紀念活動也可加入對屈原及其經典作品的賞析和相關游戲互動;而在新年活動里,猜燈謎便是不錯的選擇,并且對于“過年”、“壓歲錢”等概念進行講解說明,這不僅能讓漢語學習者感受到新年的熱鬧,也能夠透過此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兩者應是不可分割的,且傳統中國文化對于認識當代中國具有積極意義,而透過對當代中國的深度認識,才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中國文化根源于何處。因此,讓漢語學習者認識傳統中國和當代中國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更深層次目的。而只有基于語言和文化教學結合理念的教學活動才能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這不僅僅對于泰國勿洞孔院具有參加價值,也值得其余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漢語教學活動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冬梅.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卷第3期
[2]武文杰,徐艷.論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J]. 懷化學院學報,2008,(7)
作者簡介:趙茜(1990—),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重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現任教于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